1.选择题- (共3题)
A.针贬 暮蔼 不识实务 博闻强记 |
B.嘻戏 翱游 直上云宵 桑梓情深 |
C.攒射 斑驳 残羹冷炙 开源截流 |
D.临摹 压轴 再接再厉 义愤填膺 |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____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即历来为____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________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像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
D.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
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B.虽然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C.虽然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D.即使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A.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
B.不可限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半途而废 |
C.不可估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浅尝辄止 |
D.不可限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半途而废 |
A.《左传》相传由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 |
B.对联讲究协调,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和“人定”分别指戌时和亥时。 |
D.“会稽山阴之兰亭”中“阴”指山北水南,与之对应,“阳”指山南水北。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吾”注重修养品性,因而有美好的品质,喜欢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于身旁。 |
B.五到八句写“余”惟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塑造美好的心灵,早晨在大坡上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
C.最后四句希望君王趁着壮年抛弃恶习,改变原有政治法度,若君王乘上骏马驰骋,“我”愿意在前面做向导。 |
D.诗歌中表达了尽管时光轮转、年华易逝,但作者仍不懈追求美好高洁的品格,并希望能够辅佐君王的愿望。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节选门《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
B.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
C.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
D.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
A.①故尝质于赵 ②不能喻之于怀 |
B.①尽收其地 ②其孰能讥之乎 |
C.①秦之遇将军 ②何厌之有 |
D.①皆为戮没 ②君为我呼入 |
A.荆轲四处游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荆轲后来迁移到卫国,未被卫国国君任用,到燕国后受到田光先生的善待。 |
B.荆轲胆量过人。为了能够让太子丹长久地侍奉自己,在太子丹请求他刺秦时,荆轲没有畏惧退缩,慨然应允了。 |
C.荆轲思虑周全。荆轲考虑到要想刺杀秦王,就要接近秦王,于是准备了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信物。 |
D.荆轲善于游说。荆轲抓住樊於期想为家人报仇的急切心理,并告诉他刺秦可以解燕国之围,成功说服了樊将军。 |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囚绿记
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④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⑤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⑥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⑦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⑧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⑨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⑩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选定这间窗子朝东、光线满照、令人感到炎热的房间的原因是它外面有一片绿影,瞥见它使“我”感觉到一种喜悦。 |
B.“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表明“我”需要让绿色来愉悦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和忘却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 |
C.从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见它坚贞固执,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
D.文章叙事平淡。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的五个阶段较为分明。 |
【小题3】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交替使用“绿友”“绿囚”两个称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毎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是致命伤。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朋友们,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亚拉巴马州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
(摘编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年前,《解放黑奴宣言》的签署使美国千百万黑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
B.美国的缔造者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承诺,但是政府却没有完全实践诺言。 |
C.与会者来到美国首都,齐聚圣地,就是为了提醒政府现在的时间非常急迫。 |
D.对美国来说,如果它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可能是致命伤。 |
A.文章将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与共和国的缔造者的美好诺言进行对比,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 |
B.文章在论证黑人的现实处境依然悲慘时,从政治、物质、精神等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类比论证。 |
C.文章多处运用比嗆,如“灯塔”“镣铐”“枷锁”“孤岛”“空头支票”等,增强论证的形象性。 |
D.文章始终围绕“梦想”展开,先指出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指明实现“梦想”的策略并揭示其内涵。 |
A.让美国政府实现民主的诺言,实现种族平等,使不同肤色的人共叙兄弟情谊,就应采取渐进主义措施。 |
B.只要黑人得不到公民的应有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获得安宁或平静,将会因叛乱继续动摇国家的基础。 |
C.即使心急如焚,但在斗争时也不能抱着敌对的心态,而应举止得体,纪律严明,还应该团结白人兄弟。 |
D.美国只有真正实现有色人种享有和白人一样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并充满正义,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使用“________,________”这一选择复句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2)《诗经·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刚毅性格。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田园和谐、安宁的景象。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 批评了当时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5)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使蛟龙听了起舞,使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描写其悲凉与幽怨。
6.材料作文- (共1题)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踏上时光列车,重温中华大地40年沧桑巨变,有人看到了时代变革的足迹,有人看到了民生多彩的画卷,有人看到了“你”“我”的故事……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你看到了什么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7.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