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①砉然向然,奏刀马砉 然 ②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
B.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C.①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②官知止而神欲行 |
D.①往往阳狂垢污 ②善刀而藏之 |
A.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诗作《咏怀》。 |
B.《阿房宫赋》中“剽掠其人”的“人”,相当于“民”,是唐朝时期对平民的称呼。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
C.战国时除秦以外,六国都在崤山大散关以东,故称六国为山东。现今,山东为省名,因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
D.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文言文中常见的区划名称还有道、路、府、州、县等。 |
A.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复驾言兮焉求 |
B.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C.①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②官知止而神欲行 |
D.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气凌彭泽之樽 |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戍卒叫,函谷举
④彼且恶乎待哉 ⑤复以小艇游庙中 ⑥与遇宋将军家
⑦然今卒困于此 ⑧非战之罪也
A.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 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
C.①②④/③⑦/⑥/⑤⑧ | D.①④/②/③⑦/⑤⑥/⑧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毁淫祠数百区 淫:奢侈 |
B.日夜部勒 勒:部署 |
C.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
D.贷而流之 贷:宽恕 |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 |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
C.视事:指官吏初到任,也可以指官吏到职办公。与它意思相同的还有“下车”。 |
D.乘传: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传,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可指官府载人的车。 |
A.陈公弼宽严有度,不计前嫌。官吏曾腆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还更改陈公弼的判决。罪行被发现后,他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告诫并宽赦了他。 |
B.陈公弼治乱有方,声威赫赫。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终于保得地方安宁。 |
C.陈公弼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将其免职。陈公弼认为他无罪,王正民后被朝廷派到鄂州。 |
D.陈公弼执法严明,为民除害。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
(1)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2)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