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卓越(zhuō) 元勋(xún) 锲而不舍(qiè) 深恶痛绝(wù) |
B.潜心(qián) 殷红(yīn) 群蚁排衙(yá) 兀兀穷年(wù) |
C.污秽(suì) 深邃(suì) 燕然勒功(yān) 气冲斗牛(dǒu) |
D.阖眼(hé) 校补(jiào) 风悲日曛(xūn) 目不窥园(kuī) |
A.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硕果 小揩 亘古 |
B.鞠躬尽瘁 锋芒毕露 调羹 谣言 镐头 |
C.警报迭起 不以为然 奠基 深宵 默锲 |
D.至死不懈 慷慨淋漓 选聘 字帖 高梁 |
A.兽铤亡群(疾走) 仰之弥高(更加) |
B.锲而不舍(刻) 刮目相待(擦拭) |
C.风悲日曛(昏暗) 迥乎不同(很接近) |
D.群蚁排衙(衙门) 呕心沥血(滴)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慈”“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
B.“文武二圣”指的是孔子和关羽。 |
C.北方人年夜饭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岁更交子。 |
D.“立”有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等。 |
B.萧红是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
C.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等。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编者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 ②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 ④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时王侯的自称) |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
【小题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
C.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
D.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我经历的“最后一课”
王火
上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有小说家都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鲁士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课时的见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想不到,在抗日战争中,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次日,我在上海租界的东吴附中读书,也经历了一次类似的事件。
一清早,我起身去上学。外边,细雨蒙蒙,雨丝裹着寒意,天气阴霾。空中像笼罩着一层灰色的烟幕。弄堂里,东一簇人,西一撮人,互相在谈论转告着什么。有人说:“公共汽车和电车都已停驶!”也有人在预测:“看来,日本兵今天要开进租界来了!”……
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纷乱情绪中我走进自己的教室。宽大的教室里一共不过五个同班同学,我的好朋友俞伯良在,我闪身刚朝门口一站,俞伯良马上招呼我。我没有回答,将手里的一叠用帆布带捆住的课本和练习本往课桌上一放,对着俞伯平叹了一口气,说:“唉,以后,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上课呢!……”说着,内心痛苦,潸然想掉泪。
听我这样说,同学们有的叹气,有的露出愁闷和气恼。俞伯良忽然拿粉笔在黑板中央端端正正写了四个大字“最后一课”!
他一写,我心里更难过了。
有两个同学也在黑板上跟俞伯良一样,用粉笔加写了“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快将黑板写满了。然后,其中一名叫吴玉书的同学突然哭了起来,抽搐着趴在桌子上耸动着肩膀呜呜出声。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
他这一哭,我泪水忍不住哗哗流下来了。我正想着去安慰吴玉书,却听见站在窗口俯瞰下边南京路的俞伯良忽然高声大叫:“快看呀!东洋鬼子来了!”
啊!日寇来了!进公共租界来了,“孤岛”彻底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手中了,在敌人的铁蹄下,更黑暗严酷的岁月来临了!
正沉浸在痛苦中,忽然听到教室门响,有人来了。
我回头一看,不禁叫了一声:“啊!王老师!”
我一声喊叫,俞伯良,吴玉书等也都转过身来,同声叫道:“王老师!”
王老师弓着背,嘴里嘘着热气,冷得搓着双手,一本国文本夹在腋下,进了教室。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乐声仍在疾风暴雨般地传来。王老师似乎听而不闻在讲台桌上摊开国文课本,用手扶扶眼镜架,扫视了一下坐在下边的稀稀落落的学生,说:“人来的很少啊!”忽然,看见了黑板上写的“最后一课”的字样,他突然背过身去,掏出一块破旧的白手帕来,用手扶住眼镜架,擦拭起眼镜来。啊,王老师哭了!稍停,他回过神来,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是最后一课了!”他用桌上的粉笔擦将未写“最后一课”的地方擦拭干净。在擦拭干净的地方,写下了“新亭对泣”四个字,说:“上课!大家翻到课本后边这一课,今天讲《新亭对泣》这一课。”
翻到103页,见课文一共选了两则《世说新语》上的故事。《新亭对泣》是第一则。课文极短,全文不过一百多字。
新亭对泣刘义庆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课堂里肃静无声,日本侵略军的军乐声已隐约远去。
又有七八个同学陆续来了。他们迟到了,但一来就安心地坐下来听讲,都非常专心。教室秩序从来没有这样严肃、安静过。
王老师痩黄苍老的脸上特别庄重,黑边眼镜下两只眼睛在放光,声音蓦然比平时洪亮了几倍,说:“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匈奴族攻破长安,西晋覆亡。次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开始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当时,由北而南的士族官吏,一部分如闻鸡起舞的祖逖等是主张抗战恢复中原的,但多数只想偏安江南苟延残喘。《新亭对泣》正反映了南下士族官吏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抱负。周侯是属于叹气之辈的,王导是慷慨激昂有光复中原之志的。对比鲜明!……”
王老师慷慨激昂地说:“要抗战!要光复神州!决不做楚囚对泣!眼泪应当咽在肚里!把力量用到抗战上去!……”他讲的是课文,又好像讲今天的时局、今天的责任。
王老师讲完课文,掏出那块破旧的白手帕来,左手扶起眼镜架,右手用手帕去擦拭面颊。我看到:两行晶莹的泪珠顺着老师的鼻梁正流下来。教室里静得针尖落地也能听清。老师在啜泣!一刹那间,我也泪流满面了。同学们都落泪,年纪最小的吴玉书又伤心地趴在课桌上哭泣起来了。
哭泣了短暂的一会儿,王老师止住了眼泪,说:“同学们,也许今后我不会再来教你们的国文了。谁知道会不会派日本人或汉奸来给你们进行奴化教育呢?但你们只要记得曾经有一个58岁的国文老师给你们上过这样一堂课,那我也算没有白教你们这些学生。”
我心里火辣辣的发热,真想上去热烈拥抱老师呀!战争和刀枪能毁灭许许多多东西,但不能毁灭美的思想、美的人和事,侵略者能用铁蹄占领中国的土地,但他们想征服中国人的心那是妄想!
王老师要下课走了。他用粉笔擦擦去了他写的“新亭对泣”四字,但仍保留着黑板上所有的“最后一课”字样。用一种依依不舍的声调说:“同学们,再见!下课!”
所有学生,一同肃然起立,向老师恭敬地鞠躬,目送着王老师走出教室。
时光流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我所经历的“最后一课”,印象始终新鲜。当年所尊敬的老师一定早已作古,当年的同学也都不知身在何处。但看到我们的祖国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当回忆起这些辛酸痛苦的往事时,就更有一种无比的欣慰充塞心头。
摘自《王火散文集》有删减
【小题1】给加点字注音。①阴霾(________)
②潸然(________)
③蓦然(________)
④啜泣(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篇从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3】前文描述了上课时,老师将未写“最后一课”的地方擦拭干净,写下了“新亭对泣”四个字,而结尾又写到老师擦掉自己写的“新亭对泣”,留下了同学们写的“最后一课”的字样,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每当回忆起这些辛酸痛苦的往事时,就更有一种无比的欣慰充塞心头
A.”句中的“辛酸痛苦”和“欣慰”各指什么? |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7)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小题2】阅读选文,请找出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
【小题3】【小题4】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些什么?
【小题5】【小题6】下面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和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任选一句作答)
①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期中考试前夕,学校准备举行一次爬山活动。你也正想放松一下,爸爸知道后,对你说:“期中考试一结束,随你想去哪儿玩都可以。”妈妈知道后,则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1)“爸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说服爸爸,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争取妈妈的支持,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