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羁绊(bàn) 锵然(qiāng) 糜子(méi) 戛然而止(gá) |
B.两栖(qī) 迁徙(xǐ) 雾霭(ǎi) 草长莺飞(zhǎng) |
C.追溯(suò) 陨石( yǔn)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ì) |
D.缄默(jiān) 狩猎(sòu) 龟裂(jūn) 天衣无缝(fèng)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鹏宇转来我们学校一年多了,他跟班级同学结成了海枯石烂般的友谊。 |
B.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这里草长莺飞、欢声笑语,真让人向往啊。 |
C.深圳人都懂礼貌守文明,一进入图书馆都立即销声匿迹了。 |
D.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甜食容易致癌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
3.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参观故宫博物馆的途中,使我深深地震撼于祖国文化的博大璀璨。 |
B.深圳长青诗社大约20名左右诗友到大鹏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表演诗歌朗诵。 |
C.膳食营养的合理搭配,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
D.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医疗技术合作和医疗技术质量。 |
4.
下列选项中衔接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
②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
③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④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⑤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⑥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①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
②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
③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④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⑤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⑥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A.②④③①⑤⑥ | B.③②④①⑤⑥ | C.③①⑤⑥②④ | D.②④①⑤⑥③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些诗歌手法上分为风雅颂,内容上分为赋比兴。 |
B.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这篇文章被清代的张潮选进了他所编写的《虞初新志》。 |
C.“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
D.一篇说明文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说明顺序。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核舟记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小题3】甲文的雕刻者和乙文的口技表演者都技艺高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两点)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小题3】甲文的雕刻者和乙文的口技表演者都技艺高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两点)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悠悠蚕豆香
文/ 宫凤华
小时候,每当麦苗返青、菜花吐金时,孕育了一冬的蚕豆结荚了,毛茸茸的,小鞭炮似的,夕阳下,镶了一层金边儿,如英子和秀芹耳垂上晃悠的耳坠儿。阳光雨露中,豆荚长得飞快,没几天,馋嘴的我们就开始偷着吃了。
我们猫着腰,穿过金黄的油菜花地,来到长有蚕豆的田埂边,掐下一个鲜嫩多汁的豆荚,剥开豆荚,里面躺着绿宝石似的蚕豆子。急急地塞入口中,圆润温软,味儿涩嘴难咽,可留在脸上的却是天真无邪的满足和惬意。
我们一有空儿,就溜到河边的芦滩上追逐嬉戏,还在苜蓿地里奔跑、翻滚,在荒圮的土窑里滑滑梯、办家家。兴致来了,我们就在圩坝上寻一处避风土坡煮蚕豆。
我用瓦片挖一眼土灶,忠华溜到河港边扒一个大蚌壳做锅,桂花和秀珠摘来蚕豆,再加进几捧清水。我们一起点上茅草,顿时,炊烟袅袅,颇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蕴。不多会儿,便豆香扑鼻了。我们都叫着“啊——好香啊——”大家掀开蚌壳,狼吞虎咽地咬嚼起来,最后相互瞧瞧,嘴唇上绿汁四溢,个个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吃完以后,还要把“战场”打扫干净,免得被大人们发现。
黄昏时分,夕阳下的小村如敷了一层金粉。我们蹲在小巧的庭院里,剥一碗青蚕豆,再用棉线穿成串儿,连成一圈,像和尚的念珠。然后,撂进粥锅里或清水里煮熟,待冷却了,就挂在脖子上,学着济公摇摇摆摆地嚷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一时间,小巷里出现了好几个摇摇晃晃的小济公。饿了,就摘几颗扔到嘴里囫囵吞下,蚕豆带给我们的快乐像阳光和空气一样简单而透明。
看露天电影时,我们的衣袋里总少不了黑黄相杂的炒蚕豆。有时到很远的王舍、桑湾、港口、上溪看电影,一路上,我们嘻嘻哈哈,挤挤搡搡,时不时地,嚼一粒蚕豆,咬得咯嘣响,噗的一声,蚕豆壳儿箭镞一般射出去,在清凉的月光下,画出一道银亮的弧线。
夏日乘凉时,我们躺在木桥上的凉匾里,仰望着满天的星星,嚼着新炒的蚕豆,轮流讲着胡编乱造的故事。清风拂在身上,如母亲的手,熨帖而舒坦。一个个燥热的夏夜,在我们嚼蚕豆的沙沙声中,在乡音十足的蛙鸣里,在爷爷的讲古中,在奶奶轻摇的蒲扇上,纸船一样,漂浮在时间的长河里。
队里的蚕豆成熟时,村小的老师们就带领我们下田帮助农民伯伯摘蚕豆。我们的小手蝴蝶一样灵动,麻利地剥开枯黑的蚕豆荚,捏出里面晒干的蚕豆,然后掷飞镖一样撂进箩筐里。队长早已吩咐其他人炒好几锅新鲜的蚕豆了。我们一人一捧,吐嚼着喷香的蚕豆,拂拭着额头上的汗珠,我们的笑脸灿烂如秋天的向日葵。残阳如血,炊烟袅袅,牧歌轻扬,我们又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走在青草簇拥的圩堤上,走在水墨氤氲的暮色里。
爆炒蚕豆和豆瓣汤是母亲常做的家常菜。母亲将新剥的蚕豆在开水里滚煮,捞出来,沥干水,在铁锅里倒油烧沸,放些香葱段炸一下,倒入蚕豆翻炒,直到豆皮起皱为止。炒出的蚕豆,翠绿碧嫩,洋溢着乡野气息。乡土风味的豆瓣蛋汤,汤清豆香,滋味鲜美,开胃爽口,村里生养的妇女喝了,十分补人。
菜花燃亮乡村的时节,母亲总会剥下青嫩的蚕豆,从屋角的大缸里拉上一把黄爽爽的水咸菜,熬蚕豆米子。逼仄的土灶间,黄豆秆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黑黝黝的木锅盖缝里冒出股股热气。熟了,掀开锅盖,一股浓香直透肺腑。
而今,常常参加各种筵席,餐桌上的荤腥肴馔,花样百出。觥筹交错之余,突然上来一盘水灵灵、绿滴滴的爆炒蚕豆或水煮蚕豆,令人眼前一亮,嚼之朵颐大快,一股乡野气息顿时流溢于齿唇之间。
选自<<儿童文学>>2018.01号 第783期 有删节
【小题1】阅读文章,仿照给出的词组,请补充完全文的叙事内容
偷吃蚕豆→.______ →__________ →采摘蚕豆→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为下段加点的文字写一段赏析性的批注。
大家掀开蚌壳,狼吞虎咽地咬嚼起来,最后相互瞧瞧,嘴唇上绿汁四溢,个个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
【小题3】全文的自然景色写得极为巧妙精彩,请你分析这句景色描写的作用。
走在青草簇拥的圩堤上,走在水墨氤氲的暮色里。
【小题4】作者写“悠悠蚕豆香”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文/ 宫凤华
小时候,每当麦苗返青、菜花吐金时,孕育了一冬的蚕豆结荚了,毛茸茸的,小鞭炮似的,夕阳下,镶了一层金边儿,如英子和秀芹耳垂上晃悠的耳坠儿。阳光雨露中,豆荚长得飞快,没几天,馋嘴的我们就开始偷着吃了。
我们猫着腰,穿过金黄的油菜花地,来到长有蚕豆的田埂边,掐下一个鲜嫩多汁的豆荚,剥开豆荚,里面躺着绿宝石似的蚕豆子。急急地塞入口中,圆润温软,味儿涩嘴难咽,可留在脸上的却是天真无邪的满足和惬意。
我们一有空儿,就溜到河边的芦滩上追逐嬉戏,还在苜蓿地里奔跑、翻滚,在荒圮的土窑里滑滑梯、办家家。兴致来了,我们就在圩坝上寻一处避风土坡煮蚕豆。
我用瓦片挖一眼土灶,忠华溜到河港边扒一个大蚌壳做锅,桂花和秀珠摘来蚕豆,再加进几捧清水。我们一起点上茅草,顿时,炊烟袅袅,颇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蕴。不多会儿,便豆香扑鼻了。我们都叫着“啊——好香啊——”大家掀开蚌壳,狼吞虎咽地咬嚼起来,最后相互瞧瞧,嘴唇上绿汁四溢,个个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吃完以后,还要把“战场”打扫干净,免得被大人们发现。
黄昏时分,夕阳下的小村如敷了一层金粉。我们蹲在小巧的庭院里,剥一碗青蚕豆,再用棉线穿成串儿,连成一圈,像和尚的念珠。然后,撂进粥锅里或清水里煮熟,待冷却了,就挂在脖子上,学着济公摇摇摆摆地嚷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一时间,小巷里出现了好几个摇摇晃晃的小济公。饿了,就摘几颗扔到嘴里囫囵吞下,蚕豆带给我们的快乐像阳光和空气一样简单而透明。
看露天电影时,我们的衣袋里总少不了黑黄相杂的炒蚕豆。有时到很远的王舍、桑湾、港口、上溪看电影,一路上,我们嘻嘻哈哈,挤挤搡搡,时不时地,嚼一粒蚕豆,咬得咯嘣响,噗的一声,蚕豆壳儿箭镞一般射出去,在清凉的月光下,画出一道银亮的弧线。
夏日乘凉时,我们躺在木桥上的凉匾里,仰望着满天的星星,嚼着新炒的蚕豆,轮流讲着胡编乱造的故事。清风拂在身上,如母亲的手,熨帖而舒坦。一个个燥热的夏夜,在我们嚼蚕豆的沙沙声中,在乡音十足的蛙鸣里,在爷爷的讲古中,在奶奶轻摇的蒲扇上,纸船一样,漂浮在时间的长河里。
队里的蚕豆成熟时,村小的老师们就带领我们下田帮助农民伯伯摘蚕豆。我们的小手蝴蝶一样灵动,麻利地剥开枯黑的蚕豆荚,捏出里面晒干的蚕豆,然后掷飞镖一样撂进箩筐里。队长早已吩咐其他人炒好几锅新鲜的蚕豆了。我们一人一捧,吐嚼着喷香的蚕豆,拂拭着额头上的汗珠,我们的笑脸灿烂如秋天的向日葵。残阳如血,炊烟袅袅,牧歌轻扬,我们又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走在青草簇拥的圩堤上,走在水墨氤氲的暮色里。
爆炒蚕豆和豆瓣汤是母亲常做的家常菜。母亲将新剥的蚕豆在开水里滚煮,捞出来,沥干水,在铁锅里倒油烧沸,放些香葱段炸一下,倒入蚕豆翻炒,直到豆皮起皱为止。炒出的蚕豆,翠绿碧嫩,洋溢着乡野气息。乡土风味的豆瓣蛋汤,汤清豆香,滋味鲜美,开胃爽口,村里生养的妇女喝了,十分补人。
菜花燃亮乡村的时节,母亲总会剥下青嫩的蚕豆,从屋角的大缸里拉上一把黄爽爽的水咸菜,熬蚕豆米子。逼仄的土灶间,黄豆秆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黑黝黝的木锅盖缝里冒出股股热气。熟了,掀开锅盖,一股浓香直透肺腑。
而今,常常参加各种筵席,餐桌上的荤腥肴馔,花样百出。觥筹交错之余,突然上来一盘水灵灵、绿滴滴的爆炒蚕豆或水煮蚕豆,令人眼前一亮,嚼之朵颐大快,一股乡野气息顿时流溢于齿唇之间。
选自<<儿童文学>>2018.01号 第783期 有删节
【小题1】阅读文章,仿照给出的词组,请补充完全文的叙事内容
偷吃蚕豆→.______ →__________ →采摘蚕豆→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为下段加点的文字写一段赏析性的批注。
大家掀开蚌壳,狼吞虎咽地咬嚼起来,最后相互瞧瞧,嘴唇上绿汁四溢,个个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
【小题3】全文的自然景色写得极为巧妙精彩,请你分析这句景色描写的作用。
走在青草簇拥的圩堤上,走在水墨氤氲的暮色里。
【小题4】作者写“悠悠蚕豆香”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8.
桌与案
马未都
①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
②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
③中国人把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正是我们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语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④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有一种叫作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如今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语就有“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⑤文人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用的书案,它非常温和,也有翘头,但把夸张的感觉去掉了,翘头很小。这个小翘头干吗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叫手卷,卷起来是一个轴,比如《江山万里图》《清明上河图》,看的时候要横向打开。过去看手卷有讲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搁在方桌上看,就得在这种翘头案上看。我曾遇到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得到一幅手卷,急忙在桌子上打开,手卷的轴一下滚到桌边,一把没抓住,轴咣当就掉下去,画被撕破了。如果他在案头上看,轴滚到案的两头,就停住了,不会掉下去。
⑥由于案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小。所以,桌与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⑦桌子在越来越突出实用功能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后来才把“卓”字底下的“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现在的“桌”字。
【小题1】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桌与案的区别
【小题2】“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小题3】第二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很多传统物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如太师椅、红灯笼、青花瓷、紫砂壶、油纸伞、纸折扇……请用“三字经”的形式在横线上补填一项。(不要求押韵)
彩屏风,分隔间。八仙桌,宴神仙。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未都
①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
②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
③中国人把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正是我们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语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④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有一种叫作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如今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语就有“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⑤文人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用的书案,它非常温和,也有翘头,但把夸张的感觉去掉了,翘头很小。这个小翘头干吗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叫手卷,卷起来是一个轴,比如《江山万里图》《清明上河图》,看的时候要横向打开。过去看手卷有讲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搁在方桌上看,就得在这种翘头案上看。我曾遇到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得到一幅手卷,急忙在桌子上打开,手卷的轴一下滚到桌边,一把没抓住,轴咣当就掉下去,画被撕破了。如果他在案头上看,轴滚到案的两头,就停住了,不会掉下去。
⑥由于案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小。所以,桌与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⑦桌子在越来越突出实用功能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后来才把“卓”字底下的“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现在的“桌”字。
【小题1】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桌与案的区别
【小题2】“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小题3】第二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很多传统物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如太师椅、红灯笼、青花瓷、紫砂壶、油纸伞、纸折扇……请用“三字经”的形式在横线上补填一项。(不要求押韵)
彩屏风,分隔间。八仙桌,宴神仙。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