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62228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30

1.字词书写(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qì______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jiāndū________在后头……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shì______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选自《最苦与最乐》)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南溪早春 

[宋]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 ①本诗是作者晚年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小题1】诗人是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小题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赏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 ①取:这里指嗅取(兰的香味)。②氲(yūn)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亭亭净(________)
(2)陶后有闻(________)
(3)而之不可(________)
(4)莫能也(________)
【小题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逼迫    B. 迫近,接近    C. 狭窄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自钱孔入,钱不湿
B.纯情韵胜/自为大有所益
C.花富贵者也/何陋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见发矢十中八九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擅长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来描绘兰花的形状。
C.擅长绘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小题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
香味:莲——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的品性。
4.
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
(1)有龙则(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
(3)可以素琴(________)
(4)乎众矣(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题1】选文是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请简要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题2】揣摩下面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题3】课文的标题“驿路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字面的意思是指驿路上的梨花,除此之外,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为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月艾草香
林巧赟
一个周末艳阳天,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乡下的老家。正是春光大好时,路上不时可见油菜花、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艳得灼眼。
欣赏花儿看花了眼,低头却发现另有一番春意:A路侧,溪边,墙角,田埂上,乱石丛中,一簇簇嫩绿的生命毫不示弱地绽放着。远看团团簇簇,近看丝丝缕缕,鲜嫩碧绿的角状小叶片,上面铺着似有若无的白色绒毛,这就是艾草。蛰伏了整个冬天,蓄满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在大好春光里醒了过来!我禁不住满怀激动,像与好友握一下手,轻捋一把艾叶,空气中立刻弥漫开一种特殊的清香,沁溢出一股甘香。我贪婪地嗅着艾香,神清气爽,思绪飘向无忧无虑的童年。
之力,就采了一大捧,掀起衣角当菜篮子,带回家让母亲拾掇出好吃的。母亲把艾草洗净,晾在阳光下小半天,再用开水焯过后,捞到竹箕中,然后把艾草搓烂,把草筋全洗出来,只剩下绵软的艾草茸,加入糯米粉、红糖、碎花生仁等拌和搓揉了,做成小糯米团子,最后捏扁了放入锅中蒸。艾粄蒸熟了,颜色也变深了,墨绿墨绿的,清香扑鼻。每次我会迫不及待地待在锅边,等锅盖刚刚打开,热腾腾的白气还没散尽,就向母亲讨来一块艾草粄,换着手吹着气去咬第一口。口中,一种清香从舌尖蔓延开去直至鼻腔,又与刚从鼻孔萦绕进来的外面空气中的香味儿汇合。那种滋味啊,真让人难忘。
母亲说,艾叶粄可以祛寒止咳,温胃暖肠。刚出锅的更好吃,多吃几块也无妨。吃着母亲做的艾叶粄,我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对草药,民间有种说法:不识者是草,识得者是宝。在别人眼里毫不起眼的艾,母亲却当成了宝贝,把它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每年的端午节,她把艾和茅草、桃叶捆在一起,挂在房门上方,说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在端午节的午时,哪怕再忙,她一定要到野外采艾,采回来晾在屋檐下,晾干后以备急时之需。她说,那天午时的艾,药力最强。有一次,我吃了寒凉的食物,肚子疼得厉害,母亲神情自若地捋下一把干艾叶,用双手揉搓,直至揉成了艾绒。然后把黄豆大小的艾绒放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绒后,把姜片放在我身上做艾灸。我至今还记得,她在我肚脐眼上放一块,双膝下三寸的地方各放一块,直到我被灼得嘴里“呦呦”喊痛了,她才把生姜片拿开片刻,过一会儿再放上去。如此轮番换了几次后,我的肚子痛竟神奇地消失了。
那年,村里有个女子得了月风病。出于好奇,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去探望过一次。B看到原本清俊如花的姐姐被折磨得形销骨立,我悄然打了个寒战。以后再也不敢进那扇门。每次从那户人家门前经过,我总是跳着脚,小心翼翼地躲开路边的药渣。那药渣红红绿绿,在我眼里是神秘、不祥的污秽之物。红曲、黄姜还有黑乎乎的不知名的药材,各种各样,药气氤氲。母亲不怕,还天天不厌其烦去送艾草。她说,艾草性温,可以治寒症,那些药中少不了艾草。不久,那个女子从屋里走出来晒太阳。看见我,她嫣然一笑,那笑容我觉得比太阳还要暖和。
都说女人如花,我却觉得母亲似平凡的艾草,粗生、易长,随意而谦卑。当人们需要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芳香和温暖。能把苦楚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就是一种大智慧。
【小题1】围绕“艾草香”,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
【小题2】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小题3】研读标题、开头与结尾,说说三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探究艾草寄寓的中华文化内涵。
链接一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采葛》)
链接二 小时候,故乡人每逢过端午节,都会采集艾草,连同竹叶、石榴枝合成一小束,用红头绳绑了,挂于门额。大概也是避邪驱虫之意。现在想来,邪倒不见真有,但故乡人那种传统习俗,倒因为有了这些物质化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记忆中。
(谢娇兰《三月乡间艾草香》)
链接三 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
(丁立梅《艾草香》)

5.名著阅读(共1题)

7.
名著阅读。
阳光可以照到洋面下三十英尺的地方,这股力量真使我惊奇。太阳光强有力地穿过水层,把水中的颜色驱散,我可以清楚地分辨一百米以内的物体。百米之外,水底现出天蓝一般的渐次晕淡的不同色度,在远处变成浅蓝,没入模糊的黑暗中。真的,在我周围的这水实在不过是一种空气,虽然密度较地上的空气大,但透明的情形是跟地上空气相仿。在我头上,我又看见那平静无波的海面。
选段出自法国作家________(填人名)的《海底两万里》,故事主要讲述了法国________(填学科名)家阿龙纳斯带着一个捕鲸手和仆人康塞尔,跟着________(填人名)船长,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6.情景默写(共1题)

8.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成长道路上,总会出现不少的经意或不经意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天有阴晴,月有盈亏,人有祸福,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成长实际上就是一串沟沟坎坎、深深浅浅的脚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记述和思考一下成长中的错误,可以让下一步走得更扎实,可以让自己更智慧、更幸福……

请以 “出错”为题,写一篇作文。
10.
朝霞落日、小草树木,本是寻常之物,可是,如果换一种眼光来观察,它们就会变得像人一样具有很多美好的精神品格。描写你喜欢的一物,让人感受到该物的象征意义。150字左右。提示:描写要细致、传神,不要用议论代替描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作文:(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