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1课《植树的牧羊人》语文同步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6171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9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帐(péng)  干(hé)  坍(tān)  缝(xī)
B.厚(zhōng) 山(wō)  子(xiàng) 伴(zuò)
C.磨(zuó)  征(yìng) 雾(bó)   乱(rǎo)
D.朗(yìng)  灭(huǐ) 流(tǎng)  鲜(nèn)
2.
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课内语段阅读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不抽烟。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小题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属于什么描写?通过这一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2】文中哪些描写还表现了牧羊人其他方面的特点?
【小题3】从全文来看,牧羊人为什么要这么仔细地挑选橡子?
【小题4】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牧羊人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牧羊人的人呢?
4.
课外类文阅读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子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小题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小题4】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诀”。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字“瞟”的表达效果。
【小题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______;二是_______。
【小题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3.语言表达(共1题)

5.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____了一个坑。(戳、挖、捣)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____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 
(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____的。(完成、造就、竣工)

4.综合性学习(共2题)

6.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7.
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类似于艾力泽·布菲老人种树的故事或神话传说,请列举一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