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课外类文阅读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子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小题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小题4】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诀”。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字“瞟”的表达效果。
【小题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______;二是_______。
【小题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9 08:1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小题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小题3】划“_____”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赏析。
【小题4】文段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同类题2

阅读《蜡烛》回答下列问题。
①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②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③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④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⑤“看呀!”那红军说。
⑥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⑦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⑧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⑨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⑩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1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12)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1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小题1】选文中两次出现“这时候”,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时候。
第③段中“这时候”指:   
第⑨段中“这时候”指: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这有什么特殊意味?
【小题3】第⑦段对蜡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画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为什么在第(12)段不点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说“南斯拉夫的母亲”和“苏联青年”?

同类题3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选自《智取生辰纲》

【小题1】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智取生辰纲。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两条线索的?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小题2】本文反复描述天气炎热,详细描写黄泥冈买酒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邵火焰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孙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自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⑪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⑫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

【小题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2】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
(1)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她感觉就是“累”。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