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6167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2/6/19

1.选择题(共4题)

1.

新疆、台湾与西藏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东汉用班超经营西域。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治新疆及以西地区。元代,新疆位于蒙古帝国中部;1757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后,确立了对新疆的稳固统治。

材料二: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等,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台湾)。南宋时,台湾属福建路(省);元、明时,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湾及附近岛屿;明末,台湾陆续被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侵占。1662年,民族英雄   ①   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置②   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

材料三:西藏在唐、宋时名为吐蕃;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该地;明朝时,西藏被称为“乌思藏”,设都司管理;清朝正式定名为西藏,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生活中遇到“碘盐”“高钙牛奶”“铁强化酱油”等商品中“碘、钙、铁”是指(   )
3.葡萄酒中含有单宁酸,它十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单宁酸的化学式是C76H52O46,下列有关单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4.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理解。(11分)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永远是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人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小题1】阅读文章,说说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3分)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给“初生水”下个定义。(3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指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2分)
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解释下列推断是否合理。(A、B两项可任选一项说明)(3分)
A.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我选

3.名著阅读(共1题)

6.
名著阅读。(4分)
下面是某同学阅读两部名著后写的读书笔记。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小题1】(读书笔记一)情景摘录
摘录一:A活了九十岁,一辈子没休息过一天,没享受过真正的生活,艰苦的劳作竟实现不了一项伟大的计划。他认为最重要的作品没一件能够完成。命运嘲弄的结果,使A只能完成他所不愿意的绘画。曾经给他带来过希望、自豪和苦恼的伟大作品,有的在他生前已经被毁,如《比萨之战》的图稿,尤里乌斯二世的青铜雕像等,其他的可惜也都流产了,如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美迪契家族的教堂等,留下的只是纸上谈兵的构思。
摘录二:日夜盼望的木柴已经近在眼前,但是筑路进度非常缓慢。伤寒每天都要夺去几十只有用的手。有一天,B两腿发软,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B已经发烧好几天了,今天热度比哪天都高。B穿着暖和的皮大衣,冻坏的双脚穿上了朱赫来送给他的毡靴,可是这些东西对他也无济于事了。
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 。(2分)
【小题2】(读书笔记二)情节概括
a救朱赫来后被告发抓到城防司令部. b.到车站的食堂干活受尽压迫
c. 写小说《暴风雨的儿女》 d.加入骑兵部队,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②上述情节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abcdB.bacdC.badcD.dcab

4.作文(共1题)

7.
写作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__ 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③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8.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育才中学决定采用问卷的形式,在全校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在回收的50份有效问卷中,几乎所有人在第一题“你认为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吗”的答案中,选择了“非常必要”或“必要”,分别占46%和50%,仅有两名同学选择了“不是很必要”。不少同学在“阅读心得或感受”中表示,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拓展知识面”“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并不高。44%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玩游戏”,只有40%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其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了“旅游”“体育运动”等。

材料二 调查显示,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不到半数,5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5~1小时。而阅读的时间段以“睡前”为主,占68%。另外,18%的学生会在“上课时”读课外书,14%的学生选择在“早上或中午等其他时段”进行课外阅读。

材料三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碎片化阅读正在流行。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通过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的模式。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学生就占调查的八成以上,“信息量大、阅读方便、更新速度快”是学生热衷微博的原因。而时间的碎片化也直接助推了快餐式的浅阅读,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

(1)材料一、二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哪些现象?
(2)针对材料三,请你谈谈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3)你班将举行以“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

6.其他(共1题)

9.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罗曼·罗兰说:“a累累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即使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一步。”b悲观的人,往往站在这些障碍面前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用一种无奈与无助的眼神反复地打量着,陷入迷茫之中□c而乐观的人,会把生活中的坎坷当作是磨炼自己的砥石,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地迎上,打磨自己,历练自己。
【小题1】句b中“□”中应加上的标点是  ,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句b括号内的内容 (2分)
【小题2】句a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小题3】将句c画线句改为被动句。(1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