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育才中学决定采用问卷的形式,在全校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在回收的50份有效问卷中,几乎所有人在第一题“你认为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吗”的答案中,选择了“非常必要”或“必要”,分别占46%和50%,仅有两名同学选择了“不是很必要”。不少同学在“阅读心得或感受”中表示,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拓展知识面”“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并不高。44%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玩游戏”,只有40%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其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了“旅游”“体育运动”等。

材料二 调查显示,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不到半数,5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5~1小时。而阅读的时间段以“睡前”为主,占68%。另外,18%的学生会在“上课时”读课外书,14%的学生选择在“早上或中午等其他时段”进行课外阅读。

材料三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碎片化阅读正在流行。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通过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的模式。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学生就占调查的八成以上,“信息量大、阅读方便、更新速度快”是学生热衷微博的原因。而时间的碎片化也直接助推了快餐式的浅阅读,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

(1)材料一、二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哪些现象?
(2)针对材料三,请你谈谈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3)你班将举行以“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性学习 更新时间:2017-02-23 06:0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问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小题3】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同类题5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________)
(2)公孙仪相鲁而鱼(____________)
(4)弟子谏曰(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小题3】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小题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小题5】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