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课时训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6097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27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闻道/龙标/过五/溪
B.客路/青山/外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2.字词书写(共1题)

3.
(题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ɡzhì(____)(____) jié(____)石 澹(____)萧瑟(____)(____) 子规(____)夜(____)

3.句子默写(共1题)

4.
按原文填空。
(1)《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________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4.诗歌鉴赏(共5题)

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蝶:蝴蝶。
【小题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小题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6.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乡书何处达
海日生残夜
【小题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题3】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小题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7.
(题文)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小题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小题2】(小题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______)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______)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______)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______)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______)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______)
【小题3】(小题3)对这首诗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小题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小题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5.文言文阅读(共1题)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东碣石
(2)北固山下
(3)我寄愁心明月
(4)枯藤老树昏鸦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1.
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乙)
A.卜算子B.浣溪沙C.如梦令D.相见欢
甲:     乙:   
(咏经典)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信中国)
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

7.其他(共1题)

12.
(题文)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号 _________。
(4)《天净沙 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