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淮安卷)语文(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9867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5/8/14

1.句子默写(共1题)

1.
(2015届江苏淮安中考)诗、文名句填空(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前两题)。
必答题: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选答题:
⑦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望庐山瀑布》)
⑧爱人者,人恒爱之;教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⑨青山依旧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养马岛日出
宗璞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小题1】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4分)
晨曦微弱—— ——红光闪耀——
【小题2】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5分)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①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②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③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⑤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⑥《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小题2】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
【小题3】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3.对比阅读(共1题)

4.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臣本布衣(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   
③何信亡(___________) ④王之 (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小题3】(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小题4】(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4.其他(共1题)

5.
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5月4日,①话剧《少年周恩来之寻梦》在淮安公演活动。该剧由淮安高校学生联袂演出,目的在于“向五四献礼,学恩来精神”。该剧讲述了周恩来心怀理想、东渡日本、刻苦求学的经历,塑造了心系家国的青年周恩来形象,②启迪青年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修改①:
修改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