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5762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21

1.现代文阅读(共1题)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⑴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⑵“你改悔罢!”

⑶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⑷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⑸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⑻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⑼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⑽“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⑾“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⑿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⒀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⒁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⒂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小题1】第⑻段“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由此可以看出,选段简叙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小题2】反语便于抒发强烈而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选文第⑹段反语的妙用。
【小题3】有人说《藤野先生》一文,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回忆藤野先生,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呢?请结合划线句子内涵,加以探析其中的奥秘。
【小题4】选文⑼-⑿段,没有抒情语句,却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悲凉的“惜别”意,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请结合具体词语加以品析。

2.对比阅读(共1题)

2.
比较阅读两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绝,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⑶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小题2】对两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写于1083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B.乙文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文章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C.两选文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情感志向。
D.两选文用词精练,语言精粹,写景精妙,是古典山水游记的上乘佳作。
【小题3】简述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一比喻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小题4】乙文是书信体,全文感情舒缓,几乎没有起伏。甲文作者则感情丰富,富有起伏变化,请结合行文思路,加以简析。
【小题5】乙文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是指追求名利和治理国家大事的人。那么,甲文的“闲人”又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请简要评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1道)

    对比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