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1.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旧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一致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一幅明丽之景。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呈现的画面。【小题2】日暮黄昏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常常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下列诗句中,借“旧暮”表达的情感和本诗一致的一项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
2.课内阅读- (共1题)
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翻译:庭下的一汪积水中,藻类荇菜交错纵横,就像那竹柏的影子。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 足不出户 千家万户 |
B.欣然起行 欢欣鼓舞 欣喜若狂 |
C.盖竹柏影 遮天盖地 气盖山河 |
D.欣然起行 千里之行 各行各业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月色如此美好,怎能没有知己好友一起欣赏?苏轼便想起了好友张怀民,立刻动身前往承天寺。 |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并交横,盖竹柏影也。 |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
华秋岳画苏子瞻夜游承天寺访张怀民润臣索诗
清·孙衣言
世间白日争红尘①,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②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③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④万琅玕⑤。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注:①[红尘]形容繁华。②[黄州秃翁]指苏轼。③[西掖]中书省。④[写影]投下影子。⑤[琅玕]翠竹的美称。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课内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