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新泰龙廷镇中心学校初中学业模拟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581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5/11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应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A.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去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显示)小聪明呢?
B.去年,《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接近1万亿美元,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C.杭州西溪湿地有着典型(典范)的江南水乡风光:水网密布,小桥玲珑,绿树婆娑,亭宇古朴,处处富有诗情画意。
D.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斑驳),此时尤为幽绝。
2.
对下面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因果关系)递进
B.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递进关系)因果
C.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假设关系)
D.也需要好几年不能给你写信,也许永远不能给你写信了。(并列关系)假设
3.
下列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爽。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4.
下列关于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A.《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C.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都是其中的作品。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4题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1】“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D.作者认为书中有足够多取乐的事。
【小题2】(小题2)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小题4】(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好不羡慕,是因为他从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南,奔走之苦,住读之苦。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共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云南歌会》节选片段,回答1~5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小题1】对“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中“歌声”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鸟儿的歌声。
B.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C.各种鸟儿和男女青年们一起唱的歌声。
D.各种鸟儿的歌声;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小题2】(小题2)对“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的关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
B.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C.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D.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与“赶马女孩的歌唱”并无关系,只不过当时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交代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小题3】(小题3)对赶马女孩的歌唱“有的还发哑带沙”被作者称为“淳朴本色美”的理由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作者就欣赏这种“还发哑带沙”的歌唱音质,感觉朴实可爱。
B.因为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C.因为作者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山野歌声,能把人带入恍如世外桃源般的崭新境界里,流连忘返。
D.因为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清新、高雅、正规的艺术魅力,所以说“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小题4】(小题4)对文中画线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句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B.此句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因而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C.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互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D.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鸟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的一个动人的场景的事物之一。
【小题5】(小题5)用四个字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野对歌
B.山谷传歌
C.山路漫歌
D.山寨教歌
7.
(共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财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⑧小学荒废了。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予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荼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体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7月)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地处偏远,远离都市,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地衰败。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⑩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与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对比,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小题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取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现在许多农村青年生活在城市里。请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片段,回答1~4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望,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
A.要敬业。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C.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小题2】(小题2)本文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B.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归纳论证
D.举例论证反正论证引用论证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其目的是从道理上论证不敬业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B.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是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C.为什么该敬业?因为凡职业没有不适神圣的,所以说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作者举当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职业来说明自己的道理,一个职位最高,一个地位最低,这样的例子典型,有说服力。
【小题4】(小题4)下列不能充当本文段论据事例的一项是()
A.孔繁森为人民辛勤工作,献身于雪域高原。
B.郭明义立足本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C.王力同学助人为乐,帮助李新打扫卫生。
D.李素丽发扬“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热心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老百姓的亲闺女 ”。

4.作文(共1题)

9.
作文。
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不期而遏,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不期而遇,也可能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一次机遇……请以“美在不期而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⑤不少于600字。

5.其他(共1题)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其中)力拉崩倒之声。(林嗣环《口技》)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境地)。(陶渊明《桃花源记》)
C.醉翁之(意思)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D.(等待)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