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 |
B.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不少旅行社正经历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
C.他家离铁路不远,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 |
D.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了运行时间。 |
A.宗璞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B.《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
C.《河中石兽》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
D.余、予、吾、愚、某、汝都是古代对自己的称呼。 |
2.字词书写- (共2题)
眼看着圆圆的月亮一点点地缺了,真好像在被天狗一口口地tūnshì____,奶奶yōuxīnchōnɡchōnɡ______。爸爸当然不信什么天狗了,但也不大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好bùchǐxiàwèn____。小雯将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在一家人面前好好地表现了一下。爸爸挺开心,随即又有些yíhàn____地对小雯说:“如果你爷爷在这儿,又会大大夸赞你呢!”
3.诗歌鉴赏- (共1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题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小题2】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擦不掉的鼓励
王贞虎
①十八年前,我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对画画独具的天赋,我意识深处有一种当画家的梦。那时候,我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我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②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是谁画的?请站出来!”
③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我当然吓得不行。老师却微笑起来,慢慢地拿起了黑板擦。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不见了,顶边的淡淡的细线也擦去了,留下来的,只是黑板中心的那个人头像。
④“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班主任老师再次将目光转向同学们。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向了我,半晌,我才站了起来,嗫嚅地说:“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头。然而老师没有责骂我,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⑤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它像老师。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我:“你画的是我吗?”“是的。”我的声音细若蚊蝇。“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⑥这时,我抬起头,看见了老师一张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我忘了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过错,大声说道:“我是画的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⑦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我看了看老师,再扫了一眼画像,发现鼻子上是有一些偏差。我羞愧地红了脸。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也要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才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人头漫画的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⑧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说,我得擦掉它!”然后,我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眼睛,也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
⑨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有名的青年画家。画作先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今生的梦。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暴风雨:
【小题2】选文第④段写道:“(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请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题3】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语言,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老师为什么“笑了”?我为什么“也笑了”?)
(2)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你这句话好在哪里?)
【小题4】文中班主任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5】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5.课内阅读- (共1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阅十余岁(_____)
⑵竟不可得(_____)
⑶棹数小舟(_____)
⑷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求二石兽于水中/尝射于家圃 |
B.之:闻之笑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C.为:啮沙为坎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D.以:以为顺流下矣/可以调素琴 |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小题4】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依据是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⑴(诵读我宣传)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⑵(节目我主持)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北朝民歌《木兰诗》。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
7.命题作文- (共1题)
请你以“从 中学语文”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春联”“数学”“路”“天空”等词语。
要求:①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④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卷面整洁。
8.-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命题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