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42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9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虔诚(qián)  香熏(xuān) 狭隘(yì) 恍然大悟(huǎnɡ)
B.侥幸(jiǎo)   侍弄(sì) 契约(qì) 自怨自艾(yì)
C.囿于(yǒu)   殉职(xùn)   偏方(piān) 嗤之以鼻(cī)
D.兆头(zhào) 够呛(qiànɡ) 瞎逛(kuánɡ)   苦心孤诣(zhǐ)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宽恕 狼籍  昼夜 齐鼓相当
B.派遣 卓越  憎恶 抓耳挠腮
C.热枕 颓唐  肃杀 刻敌制胜
D.鄙簿 殖民  纯粹 索然寡味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这个领域苦心孤诣地钻研。
B.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C.他对老师无言的微笑、默默的关怀、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耿耿于怀
D.他看对方的神态,全然没有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的味道。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山东鲁能将在中超联赛第11轮中坐镇主场迎战北京国安。
B.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C.在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5.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B.⑤②③④①C.④①②⑤③D.②③④⑤①
6.
下列对联对于应的作家或作品,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记》
B.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杜甫
C.负云外雅志,宁舍五斗不舍五柳;淡俗内柔情,既有十愿定有十悲。------陶渊明
D.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鲁迅

2.字词书写(共1题)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诗歌鉴赏(共1题)

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小题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本文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小题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无从致书以观
C.不敢出一言以复D.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公尝言(曾经)B.援疑质理(引述)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玩)D.众兄弟既成诵(已经)
【小题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里司马光幼时因担心记忆力不如别人,所以比常人更勤奋
B.甲文中心句是“余幼时即嗜学”,乙文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
C.甲乙两段文字都以记叙为主,都是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D.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人公好学的品性。
【小题4】请将“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5】乙文说“用力多者收功远”,“用力多”在甲文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述。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10.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小题1】我国被称为“桂花的故乡”,其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桂花在我国的分布极广。
B.桂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极长。
C.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D.我国古代诗人很早就在诗歌里吟唱桂花。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小题3】阅读第③段。根据原文,下列四项理解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
B.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C.许多古代文人的桂花诗能够让我们领略到桂花极富情趣。
D.屈原的《九歌》对桂花的描写让我们知道了桂花的原产地在中国。

6.综合性学习(共2题)

11.
【材料一】
王鹏运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成就的卓越人物,世间公认为词史上“晚清四大家”中的首席。康有为称许他“填词为光绪朝第一”。同时,他出生在临桂,长期在临桂居住、创作,更是临桂词派的创始人。
【材料二】
著名学者、诗人沈家庄,旅居加拿大多年他准备出一本关于王鹏运的书, 准备在加拿大举办临挂词派的专题活动。他希望自己永远做一名桂林文化的国际义工。
【材料三】
桂林某社区工作人员给记者拿出了一本封面印有“古韵今律”的诗集。这是社区诗词社的成员们学习、交流十九大精神后的心得体会。他们用一首首古韵盎然的诗歌,记录着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小题1】下列表述与以上相关材料不符的一项( )
A.王鹏运是临桂词派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B.著名学者、诗入沈家庄因传播临桂词派成就突出,被公认为“桂林文化的国际义工”。
C.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一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样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D.文化的传承需要名家的引领,也同样需要大众的认同与广泛参与。
【小题2】下面是桂林某校为“传承和弘扬桂林诗词文化”专题活动而设计的宣传标语,不够贴切的
一项是( )
A.古韵启心智,师生唱新曲。B.山水甲天下,诗词育桃李。
C.古城换新貌,山水有清音。D.名城有前贤,校园传文明。
12.
(1)默写
①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②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官船来往乱如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⑦心在天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诉衷情》)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课外阅读积累
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人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只听得众人读道:“……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鲁提辖正听到那里,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大叫道:“张大哥,你如何在这里?”拦腰抱住,拉离了十字路口。
此文段节选自《水浒传》,“犯人”因_________________(事件)被悬赏捉拿,那“一个人”是_________(人物)。

7.作文(共1题)

13.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定有令你激动、兴奋的事,一定有帮助过你、关心过你的人,这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请以“忘不了你的 ”为题(空缺处可填入“眼神”、“帮助”、“微笑”、“鼓励”、等词),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⒈把题目补充完整。⒉事例典型集中,写出真情实感。⒊书写工整、清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