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选项加点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荫蔽(yìn) 应和(hè) 咄咄逼人(duō) |
B.仿膳(sàn) 惩罚(chéng) 攲斜(qí) 拈轻怕重(niān) |
C.模样(mó) 菡萏(hàn) 匿笑(nì) 花团锦簇(jǐng) |
D.油蛉(lín) 黄晕( yùn ) 祷告(dǎo) 混为一谈( hùn) |
3.
下列选项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B.球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
C.深秋,树木凋得慢,空气来得燥,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菊花却在这样的季节中开得花枝招展。 |
D.善良的人总能收获友爱,邪恶的人总是受人鄙视,两种人都各得其所。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十九大会议强调,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B.清晨喝一杯清水会促进血液循环,让人的大脑迅速恢复清醒状态。 |
C.重庆西站年底运行建成,渝昆高铁、渝贵铁路将从这里出发。 |
D.重庆十八中学子在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的光荣称号。 |
5.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
B.《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C.《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鲁迅先生曾评价它是“名士的教科书”。 |
D.《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国女作家,教育家。《金色花》是印度(国别)作家泰戈尔写的。 |
2.句子默写- (共1题)
6.
古诗文默写填空。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水何澹澹 , 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___________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能表现作者思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水何澹澹 , 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___________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能表现作者思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尊君在不(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4】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尊君在不(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3】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本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前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后者尊称自己的父亲。 |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选文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小题2】选文第二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小题3】品析语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小题4】结合上下文想象,你认为文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简述理由。
【小题5】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旅客到济南观光,请根据以上的选段,设计一段导游词。(字数60字左右)
济南的冬天
老舍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选文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小题2】选文第二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小题3】品析语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小题4】结合上下文想象,你认为文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简述理由。
【小题5】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旅客到济南观光,请根据以上的选段,设计一段导游词。(字数60字左右)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和母亲一起奔跑
蒋韡薇
5月,美国波士顿,中国留学生丁丁刚从哈佛大学法学院 LLM(相当于国内法学硕士— —记者注)毕业,转身又投入到美国司法考试的复习准备中。
29年前,因宫内缺氧面临窒息,丁丁一出生被诊断为重度脑瘫。在 5份病危通知书以及“将来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邹翃燕选择将他留下。
邹翃燕是一名单亲妈妈,对她来说,这 29年,是一场与儿子一起奔跑的“人生马拉松” 。
1988年 7月 18日的凌晨,发令枪响了。 孩子生下来。 “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医生隔会儿再来说一遍, “为了孩子和你自己的未来,仔细想想,下决心吧。” 那晚,邹翃燕把儿子搂在怀里,一夜无眠。 凌晨 5点,孩子终于有了反应——哼唧了 一下,像小猫一样。随后终于哭了。医生说,能哭出来,命保住了,但今后的路必将“痛苦 艰辛又漫长” 。
她给孩子起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 heng”——记者注),即是因为她想起《诗经》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诗句,大树砍伐都有响动,她希望他至少能在这世界留一点声响。
邹翃燕带着丁丁四处求医。湖北中医学院疑难杂症科医生告诉她,脑瘫按摩治疗,3岁~ 6岁是黄金时期,但需持之以恒科学训练。
每周按摩 3次,邹翃燕下了班,骑自行车带丁丁去。路并不好走。一次下大雪,自行车倒在水坑里,他滚到了地上。妈妈把他扶起来,车倒了;车扶起来,他又倒了……他哭了, 妈妈也哭了。 娘儿俩泥猴儿似地到了医院。医生感叹,“这天气以为你俩不会来了。” “就是下刀子, 也要来。 ”妈妈斩钉截铁。 每次按摩一个小时,背部的皮被捏起来一点点捻过,3岁的丁丁疼得哇哇直哭、咬牙切齿,他求妈妈“能不能不去” 。 邹翃燕很清楚,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 “如果有很多理由,我就会不断原谅自己” ,那就没法坚持了。她必须保持理性——尽最大努力,为丁丁的命运再多争取一点点逆转。
伴随一路艰辛,希望就像是清晨的阳光挣脱云翳,最初是一丝一丝,后来是一缕一缕。
5岁多,丁丁终于可以双脚同时离地跳一下了。那天,丁丁在院子里逮着人就大喊, “你 看我会跳、我会跳!我跳给你看!”那天,丁丁兴奋的样子,似乎仍在邹翃燕眼前。
丁丁小时候,学握笔、用筷子都是艰巨工程。光这两样,就学了一年。长大后,他感谢有这样明智的妈妈,一桌人吃饭,如果他不用筷子,别人会好奇,还得跟人解释自己脑瘫,麻烦又伤自尊。
丁丁行动不便,但也造就了做事专注的性格特点。
读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家长出试卷给孩子做,做完还要检查、打分。邹翃燕从来不出, 都是鼓励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邹翃燕统统不检查就打100分。 一次,丁丁回来闷闷不乐,“妈妈,你今天被我们老师批评了,我做的题明明有两道错 的,你还打100分。老师说你不负责。” “我以后还会天天给你打 100分。”邹燕很淡定,卷子既然自己出、自己做,还好意思做不对?我们行动比同学慢一点,那更要保证正确率呀。
从此,丁丁养成了做一道题、就尽量做仔细做对的习惯,正确率越来越高。邹燕后来总 结,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高二时,他一度成绩十分不理想,他很失落,反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考名校? 妈妈带他去东湖边看房子。在一楼,妈妈问,“能看到东湖吗?” “不能。”
上六楼,“能看到吗?” “能。” “看得清楚吗?形容一下。” “不是很清楚,就像一个小手绢。” 到了20层,母子俩眼前,东湖水面开阔,尽收眼底。 “这才是东湖真正的样子啊。” 妈妈告诉他,东湖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 人在不同的平台,视野不同,看到的景象才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 很快,丁丁找回状态。2007年,他以 660分考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多年坚持康复训练,丁丁的身体也越来越接近正常人,总体不影响生活,只是诸如穿针引线、科学实验的精细动作无法完成。2011年,他放弃喜欢的环科专业,改修国际法,并顺利保送至北大国际法学院读研。
硕士毕业后,丁丁在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法务,工作了一年,但感觉还想继续深 造。对于哈佛,他原本“不敢想”。邹翃燕清楚丁丁的情况:曾两次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北大三好学生、北大优秀毕业生、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读研期间也成绩优异。她特意咨询了丁丁的导师,鼓励丁丁去试一试。 原本,哈佛给丁丁发了拒信。在看了导师推荐信后,又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免 托福成绩。
把脑瘫孩子送进了哈佛,邹翃燕不觉得自己伟大。她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自己绝不只是这场马拉松的陪跑者,她也是运动员,伴随医生当年断言的“痛苦艰辛又漫长” ,她也收获了力量与快乐。
培养儿子的同时,邹翃燕从未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她是副教授,是武汉市教坛新秀、武 汉市青年女教职工标兵、武汉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也是湖北省礼仪学 会副会长、高级形象管理师。
邹翃燕感觉,母子俩就像一个大写的“人”字,丁丁是一撇,她是一捺,相互支撑,相伴相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打破“非傻即瘫”的断言,考进北大与哈佛,这些,都只是一路上的站点,“人生的马拉松没有终点” 。
《 中国青年报 》( 2017年 06月 30日 05版)有删减
【小题1】请概括本文主要的内容。
【小题2】请说说丁丁考进北大与哈佛的原因。
【小题3】品析下面的词、句。
(1)“就是下刀子,也要来。”妈妈斩钉截铁。(词语含义的角度)
(2)伴随一路艰辛,希望就像是清晨的阳光挣脱云翳,最初是一丝一丝,后来是一缕一缕。(修辞手法的角度)
【小题4】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如何奔跑。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
和母亲一起奔跑
蒋韡薇
5月,美国波士顿,中国留学生丁丁刚从哈佛大学法学院 LLM(相当于国内法学硕士— —记者注)毕业,转身又投入到美国司法考试的复习准备中。
29年前,因宫内缺氧面临窒息,丁丁一出生被诊断为重度脑瘫。在 5份病危通知书以及“将来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邹翃燕选择将他留下。
邹翃燕是一名单亲妈妈,对她来说,这 29年,是一场与儿子一起奔跑的“人生马拉松” 。
1988年 7月 18日的凌晨,发令枪响了。 孩子生下来。 “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医生隔会儿再来说一遍, “为了孩子和你自己的未来,仔细想想,下决心吧。” 那晚,邹翃燕把儿子搂在怀里,一夜无眠。 凌晨 5点,孩子终于有了反应——哼唧了 一下,像小猫一样。随后终于哭了。医生说,能哭出来,命保住了,但今后的路必将“痛苦 艰辛又漫长” 。
她给孩子起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 heng”——记者注),即是因为她想起《诗经》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诗句,大树砍伐都有响动,她希望他至少能在这世界留一点声响。
邹翃燕带着丁丁四处求医。湖北中医学院疑难杂症科医生告诉她,脑瘫按摩治疗,3岁~ 6岁是黄金时期,但需持之以恒科学训练。
每周按摩 3次,邹翃燕下了班,骑自行车带丁丁去。路并不好走。一次下大雪,自行车倒在水坑里,他滚到了地上。妈妈把他扶起来,车倒了;车扶起来,他又倒了……他哭了, 妈妈也哭了。 娘儿俩泥猴儿似地到了医院。医生感叹,“这天气以为你俩不会来了。” “就是下刀子, 也要来。 ”妈妈斩钉截铁。 每次按摩一个小时,背部的皮被捏起来一点点捻过,3岁的丁丁疼得哇哇直哭、咬牙切齿,他求妈妈“能不能不去” 。 邹翃燕很清楚,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 “如果有很多理由,我就会不断原谅自己” ,那就没法坚持了。她必须保持理性——尽最大努力,为丁丁的命运再多争取一点点逆转。
伴随一路艰辛,希望就像是清晨的阳光挣脱云翳,最初是一丝一丝,后来是一缕一缕。
5岁多,丁丁终于可以双脚同时离地跳一下了。那天,丁丁在院子里逮着人就大喊, “你 看我会跳、我会跳!我跳给你看!”那天,丁丁兴奋的样子,似乎仍在邹翃燕眼前。
丁丁小时候,学握笔、用筷子都是艰巨工程。光这两样,就学了一年。长大后,他感谢有这样明智的妈妈,一桌人吃饭,如果他不用筷子,别人会好奇,还得跟人解释自己脑瘫,麻烦又伤自尊。
丁丁行动不便,但也造就了做事专注的性格特点。
读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家长出试卷给孩子做,做完还要检查、打分。邹翃燕从来不出, 都是鼓励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邹翃燕统统不检查就打100分。 一次,丁丁回来闷闷不乐,“妈妈,你今天被我们老师批评了,我做的题明明有两道错 的,你还打100分。老师说你不负责。” “我以后还会天天给你打 100分。”邹燕很淡定,卷子既然自己出、自己做,还好意思做不对?我们行动比同学慢一点,那更要保证正确率呀。
从此,丁丁养成了做一道题、就尽量做仔细做对的习惯,正确率越来越高。邹燕后来总 结,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高二时,他一度成绩十分不理想,他很失落,反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考名校? 妈妈带他去东湖边看房子。在一楼,妈妈问,“能看到东湖吗?” “不能。”
上六楼,“能看到吗?” “能。” “看得清楚吗?形容一下。” “不是很清楚,就像一个小手绢。” 到了20层,母子俩眼前,东湖水面开阔,尽收眼底。 “这才是东湖真正的样子啊。” 妈妈告诉他,东湖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 人在不同的平台,视野不同,看到的景象才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 很快,丁丁找回状态。2007年,他以 660分考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多年坚持康复训练,丁丁的身体也越来越接近正常人,总体不影响生活,只是诸如穿针引线、科学实验的精细动作无法完成。2011年,他放弃喜欢的环科专业,改修国际法,并顺利保送至北大国际法学院读研。
硕士毕业后,丁丁在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法务,工作了一年,但感觉还想继续深 造。对于哈佛,他原本“不敢想”。邹翃燕清楚丁丁的情况:曾两次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北大三好学生、北大优秀毕业生、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读研期间也成绩优异。她特意咨询了丁丁的导师,鼓励丁丁去试一试。 原本,哈佛给丁丁发了拒信。在看了导师推荐信后,又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免 托福成绩。
把脑瘫孩子送进了哈佛,邹翃燕不觉得自己伟大。她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自己绝不只是这场马拉松的陪跑者,她也是运动员,伴随医生当年断言的“痛苦艰辛又漫长” ,她也收获了力量与快乐。
培养儿子的同时,邹翃燕从未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她是副教授,是武汉市教坛新秀、武 汉市青年女教职工标兵、武汉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也是湖北省礼仪学 会副会长、高级形象管理师。
邹翃燕感觉,母子俩就像一个大写的“人”字,丁丁是一撇,她是一捺,相互支撑,相伴相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打破“非傻即瘫”的断言,考进北大与哈佛,这些,都只是一路上的站点,“人生的马拉松没有终点” 。
《 中国青年报 》( 2017年 06月 30日 05版)有删减
【小题1】请概括本文主要的内容。
【小题2】请说说丁丁考进北大与哈佛的原因。
【小题3】品析下面的词、句。
(1)“就是下刀子,也要来。”妈妈斩钉截铁。(词语含义的角度)
(2)伴随一路艰辛,希望就像是清晨的阳光挣脱云翳,最初是一丝一丝,后来是一缕一缕。(修辞手法的角度)
【小题4】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如何奔跑。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
5.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