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27848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9

1.简答题(共4题)

1.
下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转化关系,“一”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

(1)A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_________(填序号)。
①2类②3类③4类④5类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 g固体样品,用图1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图2所示.
 
请计算:
(1)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多少克?___________
(2)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____________
3.
有六种途径可以制得氧气,如图所示:

(1)途径A、B、C、E、F的基本反应类型都属于_____反应;
(2)_____(填序号)途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为了使A、F两种途径更快地制取氧气,还需要加入_____;
(4)A、B、E途径制取氧气时,收集完毕,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什么?_____。
4.
有一种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铝粉和氢氧化钠混合粉末。工作原理是:利用铝和氢氧化钠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加快氢氧化钠对毛发等淤积物的腐蚀,同时产生氢气增加管道内的气压,利于疏通。小柯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疏通剂中铝的质量分数。

Ⅰ.取样品30g,倒入容积为200ml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总质量m1
Ⅱ.打开活塞,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直到没有固体剩余,静置一段时间,测出总质量m2
Ⅲ.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总质量m1
反应后总质量m2
381.63g
380.73g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______ NaAlO2+3H2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_______

2.选择题(共15题)

5.
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甲:水;①:食盐;乙:水;②:蔗糖
B.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D.甲:水;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6.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乱丢垃圾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废弃的草稿纸应放入下列四个垃圾桶中的(  )
A.  B.
C.  D.
7.
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Cu2+和Fe2+
D.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爹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z
8.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B.木炭在集气瓶与氧气中燃烧,加入澄清石灰水,看到浑浊现象
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白雾是五氧化二磷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9.
下列认识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O32-
B.常温下可用Fe和AgCl反应制取Ag
C.可用过量的Cu(OH)2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H2SO4
D.分别将Mg、Fe、Cu、Ag放入稀盐酸中,可确定它们的活动性顺序
10.
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别、除杂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或方法
A
 鉴别FeCl3、NaCl、NaOH、MgCl2四种溶液
 不另加试剂
B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将气体通过碱石灰
C
 除去Mg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
 加入过量镁粉、充分反应、过滤
D
 除去N2中的少量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A.AB.BC.CD.D
11.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胃药碳酸氢钠片进行了探究,具体做法如下:Ⅰ.取一片胃药研碎,加水完全溶解得100g溶液; 
Ⅱ.配制100g 浓度为0.365%的稀盐酸作为模拟胃酸; 
Ⅲ.取上述一种溶液20g于锥形瓶中,再将另一种溶液逐滴加入锥形瓶内,反应后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图示的变化过程是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B.反应中用pH试纸测量溶液pH,若试纸先用蒸馏水湿润,则测得溶液的pH一定偏小
C.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在工业上可以用来制作碳酸饮料
D.治疗胃酸过多还可以使用氢氧化钡、氢氧化铝等物质
12.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C 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 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13.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14.
用三块相同的铁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取第一块铁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
实验2:取第二块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实验3:取第三块铁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的现象
对三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1的铁片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氢气
B.实验2的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其质量比原铁片小
C.实验3的铁片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实验1和3,说明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15.
科学家研究发现,某地区重霾污染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含量迅速升高。硫酸盐形成的过程中,有一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甲是氧化物 C.乙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D.丙遇到空气中的水会生成硫酸
16.
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④
17.
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8
23
 
A.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
D.反应后X的质量为8
18.
CO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反应②的实现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
C.反应③是化合反应D.反应④获得产品后的剩余液中,溶质只有 NaHCO3
19.
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的材料,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工业上制取氮化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Si+2N2Si3N4。根据信息可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个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氮化硅是混合物
C.这个反应中的两种原料都属于单质
D.这个反应在常温下能进行

3.填空题(共3题)

20.
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致命毒气,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形成氢硫酸。

(1)氢硫酸与稀盐酸、稀硫酸等具有相似的纯学性质即酸的通性,原因是这些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得H2S,装置如图所示。若对a处产生的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则​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1.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请按要求作答。
 
(1)图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族的元素信息展示不完整,所缺内容为_________;由该元素所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第16号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可组成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名称),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还可形成一种阴离子,该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
(3)第3周期里共有__________种金属;第11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C和NeB.Be和MgC.Al和SiD.F和Cl
22.
在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丙和丁,其反应的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1)物质甲中氮元素的化台价是 _________ 。
(2)甲、乙、丙与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
(3)该化学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4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