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二学期期中调研七年级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276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2

1.选择题(共2题)

1.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词性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副词)
B.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介词)
C.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连词)
D.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拟声词)
2.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的四月是看花的好时节。你更喜欢南理工的二月兰?还是南林大的樱花呢?
B.新建的六朝博物馆距离你家就二、三公里路,你可以租骑共享单车去那里参观。
C.我们阅读《红岩》,倾听英雄们散发着理想光芒的话语,学习英雄们不屈的精神。
D.“江苏足球队赢啦” !王宁激动地说:“他们以3-0完胜了日本大阪钢巴队!”

2.字词书写(共1题)

3.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出汉字。
(1)祈祷 _____  (2)门框____  (3)深恶痛jué _____  (4)qiè而不舍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古诗,完成第小题。
行 舟
【唐】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①李益: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人。此诗为扬子江上舟行所作。②信:任意。③闻道:听人说。
【小题1】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景,舟行江中,柳絮飘飞,菱花旁伴,自由荡漾,似见闲情。
B.“闻道”二字颇费思量:江南美景此刻正在诗人眼前,故可改为“眼见”。
C.诗人在“又是一年春好处”之时行舟的目的非为赏景看春,乃为登楼望乡。
D.细品此诗,一位独卧舟头、思乡心切、愁绪萦怀的诗人形象已然如跃眼前。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为学头脑
明 王守仁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又曰:“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摘自《传习录》)
注:①头脑:思考与判断能力。②无间:没有距离,指通晓所学知识。③义袭而取:凭偶然的正义行为去获取,这里指偶然的收获。④行不著、习不察:做却不知原委,成了习惯却不明原因。⑤大本、达道:天下的根本和通达的道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但当涉猎 _______  (2)见往事耳_______    (3)如舟之有舵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但手熟尔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为学须得个头脑
C.蒙辞以军中多务    徐以杓酌油沥之
D.非复吴下阿蒙 非大本、达道也
【小题3】翻译下面语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4】甲文中孙权教吕蒙学习只须“______ ”,乙文中“先生”却教导“学者”学习必须具备“_____”。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与菖蒲花
余喜华
  小时候,我怕生、腼腆,又很淘气,经常疯得不见人影。于是,奶奶常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说:“你这孩子,菖蒲花一样。”
不知何时起,菖蒲与端午有了联系。南方人家端午节用菖蒲茎叶剪成菖蒲剑,插在门上或挂在床头。菖蒲根可泡白酒,奶奶就把菖蒲酒涂在我的额头、手足,说能驱病辟邪。
端午那天,江南人大多吃粽子,我们却习惯吃食饼筒。食饼筒的皮是糯米粉做的。奶奶亲自动手和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圆饼,在铁锅里烙熟。再用卤肉、鸡蛋丝、洋葱炒黄鳝等做馅料,一筒一筒包起来。等到好吃的食饼筒上桌,奶奶往往汗流浃背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当时,家乡的水沟里,长满菖蒲,半人高的茎叶随风摇曳。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菖蒲生性不贪阳光,不怕苦寒,安于淡泊,正是奶奶的写照。回顾奶奶一生,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奶奶虽然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但她聪慧识大体,家境清贫,却安贫乐道。家里边,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始终是爷爷的贤内助;对外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是道地里的邻居,还是同村的乡亲,哪家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出手相助……
  有年端午节,记得一家人吃过食饼筒后,奶奶带着我,和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起摇着小船,沿着村里的河道,一路烧纸钱撒向水里。据说屈原因悲叹国运,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祭奠他,都要在端午这天向河里投放粽子,烧纸钱祭河神,以求庇佑。
  小船经过河道,一路烧白的纸灰,宛如满天梨花飞舞,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然后一片片沉入河底。那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白其中寄托的含义。回想起来,她们将纸钱抛向河流时,或许并不知道端午与屈原有关。不过,她们不仅仅是祈愿逝者安息,更多的是祈愿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人和子孙后代们平安、幸福。祈愿这条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人的不竭河流,永远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动力。
  其实,菖蒲也好,端午也罢,就算是奶奶说我像“菖蒲花”,其实都无关我们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但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长河中,除了许多像屈原这样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像我奶奶这样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他们悄悄去来,平凡而伟大。
“菖蒲花”,这种象征着端午节的花,我至今只听说而没见过。如今,奶奶离世已多年。每当端午节,家家户户还会插上菖蒲剑,那样清秀淡雅,又是那样可爱可亲,我就会想起奶奶口中的“菖蒲花”。“菖蒲花”,永远难忘“菖蒲花”。
(选自《文学港》2016年第三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端午与菖蒲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小题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或语句的表达效果。
(1)菖蒲,生长于寒湿之地的水生植物,在寒冬刚尽时就先醒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生于农家,长于农家,嫁于农家,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素、诚实的品格,奶奶身上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菖蒲花”象征着端午节,也象征着奶奶的祈愿,但实际上这种花我只听说而没见过。
B.奶奶带着我,摇着小船,经过河道时一路烧纸钱并撒向水里是专门为了纪念英雄屈原。
C.第7段的加点词语可以这样批注:“平凡”的身份,“伟大”的品格,两者不矛盾。
D.文章结尾句为直抒胸臆,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菖蒲花、对儿时生活和对奶奶的怀念。
【小题4】结合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如邓稼先、鲁迅、韩麦尔、小弗朗士、老王等,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写一句话。

6.名著阅读(共1题)

7.
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曹宅拉车(节选)
老 舍
一天晚间,曹先生由东城回来的晚一点。祥子为了安全,由天安门前全走马路。敞平的路,没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他跑上劲来。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暂时忘记了,听着自己的脚步,和车弓子的轻响,他忘记了一切。解开了钮扣,凉风飕飕地吹着胸,他觉到痛快,好像就这么跑下去,一直跑到不知什么地方,跑死也倒干脆。越跑越快,前面有一辆,他超一辆,一会儿就过了天安门。他的脚似乎是两个弹簧,几乎是微一着地便弹起来;后面的车轮转得已经看不出条来,皮轮仿佛已经离开了地,连人带车都像被阵急风吹起来了似的。曹先生被凉风一飕,大概是半睡着了,要不然他必会阻止祥子这样飞跑。祥子跑开了腿,心中渺茫地想到:出一身透汗,今天可以睡痛快觉了,不至于再思虑什么。
  已离北长街不远,马路的北边,被红墙外的槐林遮得很黑。祥子刚想收步,脚已碰到一些高起来的东西。脚到,车轮也到了。祥子栽了出去。咯喳,车把断了。“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曹先生也轻快地坐起来。“怎么了?”
  新卸的一堆补路的石块,竟然没有放红灯。
  “摔着没有?”祥子问。
  “没有;我走回去吧,你拉着车。”曹先生还镇定,在石块上摸了摸有没有落下来的东西。
  祥子摸着了已断的一截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说着,他一把将车从石头中扯出来。“坐上,先生!”
  曹先生不想再坐,可是听出祥子的话带着哭音,他只好上去了。
  到了北长街口的电灯下面,曹先生看见自己的右手擦去一块皮。“祥子,你站住!”
祥子一回头,脸上满是血。
曹先生害了怕,想不起说什么好,“你快,快——”
  祥子莫名其妙,以为是教他快跑呢,他一拿腰,一气跑到了家。
  放下车,他看见曹先生手上有血,急忙往院里跑,想去和太太要药。
  “别管我,先看你自己吧!”曹先生跑了进去。
  祥子看了看自己,开始觉出疼痛,双膝、右肘全破了;脸蛋上,他以为流的是汗,原来是血。不顾得干什么,想什么,他坐在门洞的石阶上,呆呆地看着断了把的车。崭新黑漆的车,把头折了一段,秃碴碴地露着两块白木碴儿,非常不调和,难看,像糊好的漂亮纸人还没有安上脚,光出溜的插着两根秫秸秆那样。祥子呆呆地看着这两块白木碴儿。
  “祥子!”曹家的女仆高妈响亮地叫,“祥子!你在哪儿呢?”
  他坐着没动,眼珠钉着那破车把,那两块白木碴儿好似插到他的心里。
(《骆驼祥子》第六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小题2】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画线语段。
提示:(1)圈点与批注要相关;(2)批注文字不少于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对《骆驼祥子》中相关情节判断错误的是(    )
A.画线处的“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跟孙侦探的敲诈有关。
B.祥子自己想离开曹家跟以上选文中发生的翻车事故有关。
C.祥子后来重燃希望又决定要留在曹家跟高妈的劝说有关。
D.祥子最终回到人和车厂跟曹家搬走和自己走投无路有关。
【小题4】根据原著情节,说说高妈与鲁迅笔下的阿长有哪些异同之处?

7.语言表达(共1题)

8.
根据对话情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对话连贯流畅。
王老师:小雨同学,第二单元课文的话题是 “爱国”,学了以后,你觉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小 雨: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国难当头时人们心中被激发出的炽热的爱国情感。
赵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雨:对呀,我想起来了,当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看来我也是一个爱国者呀!
赵老师:是的。在和平年代,大家也都应该做个爱国者。

8.作文(共2题)

9.
片段写作。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周末的午后,写完作业的小雨陪奶奶在楼下的小花园散步。请你发挥想象,结合人物和景物描写,用150字左右的文字,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抒情氛围。
开头:小雨拉着奶奶的手……
10.
成篇写作。
平凡的世界,生活着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一生朴实、默默无闻如菖蒲一样的人,他们悄悄去来,平凡而伟大”。
请以“朴实的身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勿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