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5]________和[7]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3]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8]______张开,从而使[3]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
(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小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5]________和[7]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3]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8]______张开,从而使[3]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
(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小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共15题)
2.
2017年5月7日,第十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金标马拉松大赛在市政府广场鸣枪开赛。比赛中运动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①保护 ②排汗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①保护 ②排汗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3.
人的感觉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灵敏。这是因为( )
A.味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
C.产生嗅觉不敏感 |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
4.
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
5.
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a端变细,b端变细 | B.a端变粗,b端变粗 |
C.a端变细,b端变粗 | D.a端变粗,b端变细 |
6.
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
7.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
B.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
C.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
D.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
8.
(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A.始终菱形 | B.从菱形到三角形 |
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 | D.始终圆形 |
9.
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 |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 |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
10.
(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
11.
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 |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 |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
12.
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
B.烤火炉的电热丝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光 |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
13.
(陕西中考)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14.
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
15.
在学习“光的传播”后,小明做了一个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 A 点处慢慢注入海波溶液后光线发生了弯曲;③搅拌均匀后光线又变直。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
16.
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 | B.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
C.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 D.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 |
3.填空题- (共3题)
18.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