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课时检测:第4章质量评估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25922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0

1.简答题(共2题)

1.
某校科学活动课前往某酒厂考察,同学们了解到:酿制白酒是把发酵后的粮食里的酒精从酒糟中蒸煮汽化出来,其装置如图所示,因为汽化要吸收热量,所以需要在加热灶上加热。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气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直接饮用,需要与适量水勾兑(即混合)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mL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

物质
密度(kg/m3)
比热容[J/(kg·℃)]
沸点(℃,标准大气压)

1.0×103
4.2×103
100
酒精
0.8×103
2.4×103
78.5
 
(1)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多高温度才能使罐里的白酒度数更高?输气管为什么要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
(2)该厂生产的每瓶装“500mL、45度”的白酒,质量是多少?是否恰好“一斤酒”(1斤=0.5kg)?这种酒的密度是多少? (不考虑勾兑时体积的变化)
2.
空心砖在建筑施工中广泛使用。如图,质量为3.6kg的某型号空心砖,空心部分占总体积的40%。求:

(1)砖材料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一块空心砖将比同规格实心砖节约多少材料?_________
(3)使用空心砖的好处有哪些?_______ (说出两条即可)

2.选择题(共15题)

3.
只有量筒,要取24g酒精(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量出21mL的酒精
B.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
C.在量筒中量出7mL的酒精
D.在量筒中量出30mL的酒精
4.
一位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然后对天平进行调节,由于疏忽,当游码还位于0.1g位置时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然后把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当天平右盘中放入20g砝码2个、5g砝码1个时,天平的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上,则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应为(  )
A.45.1gB.45.0g
C.44.9g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5.
有四个容量均为200mL的瓶子,分别装满酱油、纯水、植物油和酒精,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酱油ρ纯水ρ植物油ρ酒精)(  )
A.纯水B.酱油
C.酒精D.植物油
6.
在家庭实验中,小亮所做的下列实验中,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手扇动闻食醋的气味
B.观察灯泡通电后灯丝变黑
C.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D.验证6B铅笔能否导电
7.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广告词之一,该广告词最能体现钻石的性质是(  )
A.熔点高B.硬度大
C.不能导电D.化学性质稳定
8.
2016年12月,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升空,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下列发射步骤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注燃料B.火箭点火起飞
C.卫星与火箭分离D.进入预定轨道
9.
小柯用已调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如图所示,这时他应该(  )
A.将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D.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10.
如图所示为王浩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像,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分别为cc)(  )
A.c>c,其中甲是晶体
B.c<c,其中甲是晶体
C.c>c,其中乙是晶体
D.c<c,其中乙是晶体
11.
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50℃
C.在第10min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D.图像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12.
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13.
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在相同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甲容器中的酒精消失了,乙容器中的水减少了许多。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A.酒精和水都会蒸发
B.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C.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以上结论都能得出
14.
将 2 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 二氧化氮>ρ 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15.
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制作出了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油水不沾”的原因是分子间无空隙
B.这种纸与油、水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这种纸能使细菌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
D.纳米纸上互相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缘故
16.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一定会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17.
衢州和宁波均位于浙江省,其中宁波为沿海城市,温差比衢州小,主要是因为(  )
A.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陆地吸收的热量
B.水具有的热量小于陆地具有的热量
C.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的比热容
D.水的比热容小于陆地的比热容

3.填空题(共7题)

18.
刚煮熟的鸡蛋捞出放在手中,刚开始并不觉得烫,随着水分变干,鸡蛋会变得越来越烫,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_____
19.
水结冰,体积会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分子间的空隙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请你从物理角度分析,电冰箱冷藏室里的食物主要是通过_____方式失去水分的。
20.
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钢瓶中的;石油气可以燃烧放出热量描述的是_____(选填“化学变化”或“化学性质”)。
21.
我国选手在大学生冬运会女子冰壶比赛中夺冠,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使表面的冰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薄薄的一层水,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的运动快慢和方向运动。
22.
将一个金属盖开口向上,放在表面平整的泡沫塑料块上,金属盖与泡沫塑料之间放少量水,再向金属盖内注入深约2mL的乙醚,并用扇子对着乙醚扇,结果发现金属盖下的水会凝成冰。用手把金属盖往上提起来,泡沫塑料块不会掉下来,试解释这一现象。_____
23.
夏天,人们走出空调房后通常感觉到皮肤湿热,这是因为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遇冷液化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
24.
利用结构图对一些科学概念进行梳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某同学作出一些概念间的关系图。若图中大圈表示吸热的物态变化,则ABC 不可能代表的物态变化是_____(写出一个名称即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