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末考语文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547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2题)

1.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告诫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做到(   )

①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依法执政

③正确行使立法权                ④依法行使手中权力

2.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告诫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做到(   )

①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依法执政

③正确行使立法权                ④依法行使手中权力

2.现代文阅读(共3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小题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小题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70年的记忆
张亚凌
在收到舅舅的来信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后,母亲的表现很奇怪,奇怪得让我们有点害怕。
她一会儿紧紧地搂着弟弟,蹭着弟弟的脸蛋儿,满脸是笑:“柱子,我娘要来看我了,你外婆要来看你了。真的,真的要来了,马上就来了。”一会儿又松开弟弟,用手背抹着泪花,自顾自地唠叨:“咋办啊?这日子过得都是窟窿眼,遮不住丑!咋办呀……”
母亲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脸上挂着泪,嘴巴却撇成下弦月,看起来真是滑稽。我从来没见过母亲这副表情,她遇事一直很镇定的。记得有一次我从沟边摔下去折了腿,被别人背回了家。母亲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丝惊慌,反倒戳着我的额头骂道;“沟能走还是能跑?走路不看,活该。”只是外婆要来,她至于吓成这样?
看着母亲的表情,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弟弟干脆咧着嘴大哭起来。我赶忙搂着弟弟哄他:“外婆来了,咱们就能吃到好东西了,就不饿了。”弟弟啃着手指头,哭声才渐渐小了下来。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里,这烂屋里”。一向忙于活计的母亲,好像一下子对干啥都没了兴趣,只是焦躁地转着圈儿,晃得我眼花。
父亲刚一进门,一向很镇定的母亲突然像疯了般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嘟哝:“我娘要来了,咋办哩,我娘要来了。”
好像外婆要来看她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可怕。父亲扶着娘的肩膀说:“怕就不来了?别怕,有我哩,我给咱想办法。”
我们就开始为着迎接外婆而准备。记忆里就像过年一样,每间屋子及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那时,我们吃的东西主要是红薯,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红薯吃得人一开口,就是一股红薯酸味儿,连放的屁,也是酸酸的红薯屁!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就加点其它杂粮,也不过是玉米或糜子。只有来了贵客或是过年,才能吃得上白白的麦面。
我拿着洋瓷碗,雪花婶家、二狗家、北巷婶家、杏花姨家,我从各家借了一碗面粉,我的手一直在打战:外婆来真好啊,外婆来就可以吃上过年才能吃到的麦面了!我皱着鼻子闻,也没闻出面粉的香甜味儿。我很遗憾,要是我能变成一个搪瓷碗,多好啊。
父亲还借了天柱叔家的大桌子、顺锁伯的大立柜摆在我们家,我们家一下子变得很阔气。
外婆来真好,家里整个都变了。
那会儿,我只有一个办法,外婆来了就不要走了,那样我天天都可以吃麦面,爬大桌子摸大立柜。
父亲借了生产队的牛,驾着车,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就像过年般去十里外的镇上接外婆。
记得外婆来的第一顿饭,母亲做得很费心:一碟凉拌莲菜,一碟小葱拌豆腐,一碟炒洋芋丝,一碟凉拌胡萝卜丝,白萝卜叶在开水里一焯又是一碟凉菜,白生生的白菜帮加了几丝青椒炒了一碟菜,中间是一碟炒鸡蛋,饭桌上一下子就摆了七个碟子。
那天母亲擀了面条。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得见蓝天白云。绿绿的白菜叶子撒在锅里,看着都好吃。
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是稠的。我们的呢,是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
“咋给娃娃舀了那么点儿?”外婆问。
“天天都吃,不爱吃,吃不完就糟蹋了。”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可弟弟却说“不是”,我赶紧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的脚,他直接大哭起来。
我笑着给外婆解释,我把弟弟撞了一下,他就疼得胡喊叫。
也就是那次以后,我有了个艰巨的任务——快吃饭时就带着弟弟去外面玩,省得他一不小心露馅了。那种难受劲,甭提了,我只一脚把那小东西踹到村头的池塘里去。
晚上,外婆跟我母亲坐在炕上闲聊,我在写作业,一转头,发现弟弟竟然用小刀在桌子上划道道,我一巴掌扇过去,喊了句“把桌子弄坏了咋给人家还”,而后,我捂住了自己的嘴,紧张地看着母亲。
屋里只有弟弟的哭声。
外婆看着我母亲,我母亲很尴尬地笑着,就像外婆要来前的神情一样,分不清是哭还是笑。
“还有啥是借的?”外婆说。
母亲说:“咋会是借的?自家的,甭听娃胡说。”
“还有啥?”外婆又问。
母亲不吭声了。弟弟也不哭了,跑到立柜边说:“这个也是人家的。”
“那咱就一个土炕啊!得,至少有地方睡觉。”
外婆拍着炕,脸上好像是笑,好像又不是。“这就是我女子家,我女子就这样的屋子里头过日子。当妈的,都不晓得自家娃过的是啥日子……”
外婆唠叨时,母亲哭了。母亲哭着拉着外婆的胳膊说:“娘,没事,我的日子能过好,就是怕你操心才……”
外婆走后我才知道,外婆当初不愿意让母亲随父亲远嫁合阳,与母亲断绝了母女关系。加之母亲来合阳后,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就没敢主动联系外婆。
多年后,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住在出租屋,恨不得把一元钱掰作几瓣花的我,很奢侈地买了一台电风扇,买了好些疏菜水果——我不能因为工作不稳定就让母亲担心,我得让我的母亲觉得自己闺女过得还不错!
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
(选自2015年第4期《读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面对外婆的到来,一向做事镇定的母亲变得异常慌乱,这主要是因为生活极度贫困,母亲生怕外婆为自己担心。
B.本文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写出了母亲等待外婆到来之前焦躁不安、异常慌乱的表现。
C.面对外婆“还有啥是借的”的问话,母亲一口否认是借来的,表现了母亲爱慕虚荣的心理。
D.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逼真地表现了弟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
E. 文章最后写“多年后,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我”的处境和当年母亲的处境完全相同,所以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
【小题2】请简要概括母亲这个人物的特征。
【小题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认真品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文章结尾两段文字是否显得多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是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顾彬: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彬: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有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他直追宋元,他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彬:我不同意。你看,***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
(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小题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彬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彬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 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彬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小题2】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3】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小题4】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现代文阅读:(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