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四川新津中学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496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晚登江楼有怀   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小题1】诗歌首联与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赏析其表达作用。
【小题2】结合颈联与尾联,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下题
钱穆:西南联大铸辉煌
平津沦陷后,北平各高校纷纷南迁,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在湖南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北平沦陷后,北京大学老教授孟心史忧愤成疾,住进北平协和医院。钱穆到医院看望老战友后,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与汤用彤、贺麟同行南下,开始了“抗战”时期流转西南的学术生涯。
在长沙,钱穆与“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楼上一室,楼下为图书馆和教室。国难当头,客居他乡,既激发了学者们的民族意识和著述灵感,同时也为他们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长沙临时大学迁滇后,改名为“西南联大” 。由于昆明没有足够的校舍,文、法学院移至蒙自。这里原来是中越通商的一个重要城市,法国人在那里建有海关,文学院就设在海关内。1 938年4 月,钱穆赴蒙自为学生讲授中国通史。至此,半年多的辗转流徙生活方告结束。
1938 年秋后,钱穆除回昆明上课外,其他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撰写《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钱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作,是一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这部书的写作还是由他西南联大的同事陈梦家两席话促成的。一天晚上,两人在一旷地上散步,陈梦家力劝钱穆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钱穆回答材料太多,所知有限,他日当仿效赵瓯北(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就其所知写成专题性的著作。陈梦家听后不以为然,说“此乃先生为一己学术地位计,有志治史学的人,当受益不浅。但先生并未从全国大学青年和时代急迫需要方面考虑。先成一教科书,国内青年学子将受惠无穷,还望先生思之” 。又有一天晚上,钱穆与陈梦家两人散步路间,陈梦家再提此事,钱穆以流亡播迁中写作不易,他日平安返故都再试试看作答。陈梦家又力劝,“此话不然。如他日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到那时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心头,哪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今日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写,岂不驾轻就熟,而且读者亦易受益” 。当时钱穆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因学校在播迁流离之余,图书无多,讲授全凭口耳。而学生纵有兴趣,却苦于课外无书可读,不能深入研究。有感于此,再经陈梦家言辞恳切的两次劝说,钱穆于是改变初衷,决定撰写一本为时代所需要的通史著作。 钱穆在岩泉下寺,除早晚散步,饱览宜良山水外,尽日在楼上埋首写作。后半年居岩泉上寺,寺已为一道士院,道士特辟出楼上让其居住。楼下阶前有清泉,围砌成两小潭蓄水,潭有两尺多宽,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这里环境清幽,是读书著述的绝好地方。钱穆居上寺后,心情较居下寺更为愉快,尽日操笔,写作极快。他晚年回忆起当年的写作环境是称此段生活,有如“仙境”一般。 1938 年 5 月在蒙自开始撰写,第二年 6 月全稿杀青。书写成后,他曾致书友人述撰述之不易,“细针密缕,既苦无书籍之未备;大刀阔斧,又恨精神之不属,盖此书属稿中之实况也”。
《国史大纲》出版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全国大学用书,风行全国。1949年后,该书在大陆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但却在台湾、香港、南洋等地被定为大学历史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在 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钱穆的史学既与民国时期主流派史学新考据派互异,也与20世纪后半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同,他在新考据派和唯物史观派之外别树一帜,是 20 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一派的代表人物。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发轫于 20 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于 30年代末,以《国史大纲》的完成为标志。30 年代中期以来,以考据成名的钱穆最终转向对考据学风的批判,是因为他认识到一味埋首考据,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发扬,所以他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考据派做不遗余力的批判,这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基于民族危机的刺激而产生的救亡意识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自《国史大纲》完成后,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变,由历史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遂成为他一生的学问宗主和志业所在。
(选自陈勇《钱穆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②钱先生从18 岁起开始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 80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在“抗战”时期流转西南之前,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可见钱穆对这些笔记的珍爱。
B.钱穆原本想要仿效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写成专题性的著作,但是陈梦家认为此类著作价值不大。
C.钱穆是一个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学术,著述丰富且涉及面广,但他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D.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既对在 20 世纪先后占主流地位的史学新考据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吸收借鉴,又与两者迥然不同。
E.《国史大纲》在钱穆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书标志着钱穆完成了由历史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意义非同凡响。
【小题2】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以“钱穆:西南联大铸辉煌”为题,却重点讲述了钱穆创作《国史大纲》的过程,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4】钱穆改变初衷,于1 939年撰写出中国通史著作,除了友人的劝谏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