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
(2)《琵琶行》中“ , ”两句,借江心皎洁的秋月之景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与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赤壁赋》中“ , ”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
(2)《琵琶行》中“ , ”两句,借江心皎洁的秋月之景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与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赤壁赋》中“ , ”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2.诗歌鉴赏- (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
(3)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3分)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
▲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
(3)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3分)
▲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丧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丧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带来审美的震撼,另一方面它忽视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一个“读图时代”必将到来,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进行和改善。 |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满足人的视觉刺激,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丸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
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
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一一一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九爷忙说:“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太早起来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天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九爷认真她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
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这刀我买。”主人向他张开了手。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了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给我留着。钱先欠着。”主人摊开手,说:“我就要不动窝的钱。”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他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E. 小说结尾,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九爷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文章“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主题也得以深化。
【小题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分析九爷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4】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丸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
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
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一一一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九爷忙说:“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太早起来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天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九爷认真她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
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这刀我买。”主人向他张开了手。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了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给我留着。钱先欠着。”主人摊开手,说:“我就要不动窝的钱。”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他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爷的儿子想拆掉围墙盖新房,但是九爷不同意,于是他把围墙盖进了新房里,他也很珍视这个八路墙。 |
B.客人夸赞那面墙“做得真好,跟真的一样”,语气里尽是嘲笑之意,惹得九爷为此心存疑虑,没有睡好。 |
C.九爷每天精神抖擞,斜跨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说明他心底里一直有此情结,自小向往八路军。 |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叙述自然,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九爷对抗日先烈的崇敬之情,可读性很强。 |
【小题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分析九爷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4】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
周尧浙江宁波鄞县人,1934年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大三时,他和同学套用《苏武牧羊》的调子为自己组织的“长跑队”编了一首歌:“要雪东亚病夫耻,要炼体如钢,要锻铁心肠;活泼泼,气昂昂,准备赴沙场,雄心惊倭寇,壮志吓蛮邦……”]
1936年,周尧奔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一年之后,他成绩斐然,兼任助教。他写的《透明蚧的重记载》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前途一片光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祖国河山遭到践踏,周尧悲愤不已。一天,周尧在意大利朋友家闲谈,忽然进来一个青年法西斯,一看到周尧就跷起大拇指说:“你们日本人真是厉害,一下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周尧眼睛里冒出了愤怒的火焰,他一拳将那个青年打倒在地,吼道:“我让你看看到底是日本人厉害,还是我们中国人厉害!”青年明白周尧是中国留学生后,吓得爬起来一溜烟跑了。
后来,周尧对导师说:“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时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来到抗日前线,作战于兰考、商丘一带。师长知道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劝他退伍。当时国内昆虫学领域很薄弱,1939年冬,退伍后的周尧接到了川大农业院和西农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到偏远的大西北呢?“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于是,周尧选择了西农,在这里坚守六十年。1948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炮声传到西农,国民党领导下的校方乱了阵脚,有的主张迁校江南,有的已自顾逃到西安,周尧等数人却坚持留在学校,他身佩短枪与国民党184师师长斡旋,用计谋切断国民党军队供水,将其逼退,最终保卫了学校。
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小麦吸浆虫又一次卷土重来。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慌了神,传言“虫王爷降下了灾”,纷纷迷信拜天,有的农民干脆就把庄稼烧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看到这惨状,周尧坐不住了,下决心一定要降服这虫害。
周尧带领学生奋战在麦田里七天七夜,终于研究出了短期对策,用农药有效控制住了虫害。他认为用药制虫,不是昆虫学主攻的方向。第二年,他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
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在南大墙及藻鉴堂等地方发现白蛾。这种白蛾,具有食量大、繁殖性强的特点,严重危害农林植物。园艺队紧急向颐和园放养25万只周氏啮小蜂——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如此,很快消灭害虫。
1996年6月,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他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奖金。周尧当即宣布,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博物馆,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达70多人。
1980年,周尧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
六十年代,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他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
1989年他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1994年主编出版了《中国蝶类志》,这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张雅林说:“先生一生功绩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改编于申宏磊《周尧:与青铜雕像一样不朽的人》等)
【小题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 周尧在昆虫学研究上作出了诸多贡献,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还对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进行了编排。
【小题2】修建“周尧昆虫博物馆”是为了弘扬他的爱国与敬业精神。请简要概括周尧强烈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周尧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称周尧是昆虫学界的“不朽之师”。结合文本,请谈谈你对“不朽之师”的理解。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
周尧浙江宁波鄞县人,1934年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大三时,他和同学套用《苏武牧羊》的调子为自己组织的“长跑队”编了一首歌:“要雪东亚病夫耻,要炼体如钢,要锻铁心肠;活泼泼,气昂昂,准备赴沙场,雄心惊倭寇,壮志吓蛮邦……”]
1936年,周尧奔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一年之后,他成绩斐然,兼任助教。他写的《透明蚧的重记载》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前途一片光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祖国河山遭到践踏,周尧悲愤不已。一天,周尧在意大利朋友家闲谈,忽然进来一个青年法西斯,一看到周尧就跷起大拇指说:“你们日本人真是厉害,一下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周尧眼睛里冒出了愤怒的火焰,他一拳将那个青年打倒在地,吼道:“我让你看看到底是日本人厉害,还是我们中国人厉害!”青年明白周尧是中国留学生后,吓得爬起来一溜烟跑了。
后来,周尧对导师说:“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时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来到抗日前线,作战于兰考、商丘一带。师长知道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劝他退伍。当时国内昆虫学领域很薄弱,1939年冬,退伍后的周尧接到了川大农业院和西农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到偏远的大西北呢?“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于是,周尧选择了西农,在这里坚守六十年。1948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炮声传到西农,国民党领导下的校方乱了阵脚,有的主张迁校江南,有的已自顾逃到西安,周尧等数人却坚持留在学校,他身佩短枪与国民党184师师长斡旋,用计谋切断国民党军队供水,将其逼退,最终保卫了学校。
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小麦吸浆虫又一次卷土重来。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慌了神,传言“虫王爷降下了灾”,纷纷迷信拜天,有的农民干脆就把庄稼烧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看到这惨状,周尧坐不住了,下决心一定要降服这虫害。
周尧带领学生奋战在麦田里七天七夜,终于研究出了短期对策,用农药有效控制住了虫害。他认为用药制虫,不是昆虫学主攻的方向。第二年,他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
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在南大墙及藻鉴堂等地方发现白蛾。这种白蛾,具有食量大、繁殖性强的特点,严重危害农林植物。园艺队紧急向颐和园放养25万只周氏啮小蜂——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如此,很快消灭害虫。
1996年6月,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他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奖金。周尧当即宣布,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博物馆,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达70多人。
1980年,周尧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
六十年代,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他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
1989年他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1994年主编出版了《中国蝶类志》,这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张雅林说:“先生一生功绩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改编于申宏磊《周尧:与青铜雕像一样不朽的人》等)
【小题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求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尧四处奔波,最后终于如愿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 |
B.因为周尧写的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的博士论文《透明蚧的重记载》,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所以导师想一再挽留他。 |
C.抗战爆发后,周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穿上军装,曾一度在抗日前线兰考、商丘一带作战;他被师长劝说退伍后,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
D.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一些地方出现了危害性极大的白蛾,园艺队人员用周尧研究出来的周氏啮小蜂,很快消灭了这种害虫。 |
【小题2】修建“周尧昆虫博物馆”是为了弘扬他的爱国与敬业精神。请简要概括周尧强烈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周尧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称周尧是昆虫学界的“不朽之师”。结合文本,请谈谈你对“不朽之师”的理解。
4.材料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