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学科检查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29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7题)

1.按规律填数。
2.在横线上填上“>、<或=”。

25 + 24{#blank#}1{#/blank#}60 35 – 6 {#blank#}2{#/blank#}30 99{#blank#}3{#/blank#} 88+9

91 – 32{#blank#}4{#/blank#}59 32+68{#blank#}5{#/blank#}68 + 32

63 – 22{#blank#}6{#/blank#}77 – 44 43 – 24{#blank#}7{#/blank#}43 - 21

3.在横线上填上“>、<或=”。

25 + 24{#blank#}1{#/blank#}60 35 – 6 {#blank#}2{#/blank#}30 99{#blank#}3{#/blank#} 88+9

91 – 32{#blank#}4{#/blank#}59 32+68{#blank#}5{#/blank#}68 + 32

63 – 22{#blank#}6{#/blank#}77 – 44 43 – 24{#blank#}7{#/blank#}43 - 21

4.在横线上填上“>、<或=”。

25 + 24{#blank#}1{#/blank#}60 35 – 6 {#blank#}2{#/blank#}30 99{#blank#}3{#/blank#} 88+9

91 – 32{#blank#}4{#/blank#}59 32+68{#blank#}5{#/blank#}68 + 32

63 – 22{#blank#}6{#/blank#}77 – 44 43 – 24{#blank#}7{#/blank#}43 - 21

5.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宰相张英的这首诗告诉人们生活需要 (  )

6.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宰相张英的这首诗告诉人们生活需要 (  )

7.填表。

加数

30

37

加数

35

17

89

68

被减数

89

67

减数

7

13

12

48

2.句子默写(共1题)

8.
名句默写。(任选五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 ___________,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_。(《诗经•蒹葭》 ) 
(3) 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老子》)
(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5)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6)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 。 (李白《将进酒》)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9.
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威王(1)之宝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2)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3)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4)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5)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注解](1)威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 (2)会田:一起打猎。 (3)梁王:即魏王,后文梁惠王也即魏王。(4)檀子:与后文的“朌子、”“ 黔夫”、“种首”均为齐臣。 (5)祭:祭祀以求平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十二诸侯皆来( ) (2)岂十二乘哉 ( )
【小题2】与“泗上十二诸侯皆朝”中“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以吾生而安吾性耶B.我固当
C.旦视而D.字幼孩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小题4】魏王和威王对“宝”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10.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名我当( ) (2)莫能也 ( )
(3)有能反是者 ( ) (4)而木之性以离矣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小题3】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C.梅以曲为美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题4】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
A.故不我若也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而卒以祸D.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5】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间小路
龙应台
(1)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2)那条小径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3)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看不到,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主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4)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市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5)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6)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丁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的,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7)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水井。不对吧,如果这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热水呢!
(8)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又总能重建,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不灭的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会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9)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小题1】第八段“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又总能重建,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不灭的力量”。“不灭的力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4分)
【小题2】文章第六段画线部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作者认为岳麓书院的兴衰说明了什么?(6分)
【小题4】文章写的是岳麓书院,为什么却以“山间小路”为题,请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探究作者的意图。(6分)

5.命题作文(共1题)

12.
作文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是风景,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世俗万象也是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