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下列小题。
宣州谢脁楼○1 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 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
【小题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小题3】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宣州谢脁楼○1 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 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
【小题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愁”。 |
B.开头两句诗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
C.诗中的小谢为谢灵运,这里用以自喻。 |
D.最后一句中的“散发”是指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2.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②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③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 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④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⑤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 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⑥故曰 :不见 其类 而为 之者 ,见逆 。不得 其情 而说 之者 ,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 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⑦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 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 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鬼谷子》内楗)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远而亲,近而疏(2)素结本始 (3)而牧人民(4)混说损益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小题3】第③段作者认为,内就是 ,楗就是 。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处事的主张?请分条论述。
①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②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③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 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④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⑤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 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⑥故曰 :不见 其类 而为 之者 ,见逆 。不得 其情 而说 之者 ,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 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⑦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 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 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鬼谷子》内楗)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远而亲,近而疏(2)素结本始 (3)而牧人民(4)混说损益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A.有远而亲 何时而乐耶 |
B.货结以采色 以孝治天下 |
C.见疑而决之 蚓无爪牙之利 |
D.乃通于天 乃不知有汉 |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处事的主张?请分条论述。
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②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 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③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④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小题1】高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最适合填在文章第④段方格处的词是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4】范仲淹(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小题5】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宋)王安石
①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 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 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②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 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③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④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小题1】高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最适合填在文章第④段方格处的词是
A.呜呼 | B.善哉 | C.可怜 | D.嗟乎 |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
【小题5】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经典文学,不应忽视的超级大 IP 胡凌虹
○1 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因为题材貌似与上海主流话剧观 众——青年白领略有隔膜,而不曾获得高票房,但是凡是看过该剧的观众最终都被其(1) 而撞击心灵。这使得我们反思当下影视圈和舞台剧——经典文学,才是超级大 IP;触及人 性底色的作品才会获得共鸣;以魔幻写现实的手法更“惊动”人心。
○2 IP,当下热词。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 IP 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就一定大卖了吗? 残酷的市场表明:这些 IP 并非万能灵丹。不少顶着“大 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 诟病。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一股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 康发展。
○3 在这股如火如荼的 IP 热潮中,IP 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但是,日前在沪上演 的话剧《白鹿原》,却让人再度认识到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深沉魅力——可惜,票房并不尽如 人意。今年,世界各地还刮起的“莎士比亚风”,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经典才是超级大“IP”。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曾推出“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放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郎心似 铁》、《理智与情感》等六部电影佳作,均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影迷。
○4 按现在的说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公认的超级大 IP,无论是 其深刻的艺术品质,还是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传播力,都可以甩那些网络文学 IP 成百上千 条马路了。但现在国内是否把文学经典看成 IP?显然,把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作为 IP
资源的电影人寥寥。但事实上,中国电影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格外重视在严肃 文学中寻找创作灵感。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日
出》、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曾被改编并搬上银幕。然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环境中, 这些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坦言,他们那一代人看过诸多“名 著改编片”,很多人都是从看电影开始经典文学启蒙的。相比小说,影像比较直观,更容易 被接受和理解。石川表示,童年时也看过很多英国 BBC 出品的“遗产电影”,比如根据狄更 斯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等。因此他提议,中国也可以像 BBC 那样系统性
地翻拍文学名著,形成一个“文学遗产电影”系列。
○5导演郑大圣表示,他导演的电影《蚀》五部曲就是比照着 BBC 做的,力图用最新近的数字影像为现代文学名著做一个精装版。电影《蚀》改编自文学家茅盾的小说《蚀》之三部曲。小说《蚀》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人物和故事,但影片《蚀》挖掘到了这部 经典作品的“穿越力”,并借此成功地应和着当代的年轻人及其当下生活。影片《蚀》来自两方出品人的委托,一方是电影频道,另一方则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于 2011年3月成立了百城映像(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改编 100 部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有代表 性作家的作品,打造“中国文学名作改编系列电影”。除了老牌出版业在探索一条以传统文学为根基的小众 IP 市场化之路外,与影视界颇有渊源的老牌杂志《收获》也开始在此领域 试水,目前已与“赞赏”IP 平台战略合作,欲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影视剧本工厂。只是,单靠电影频道等平台、一些纯文学出版社、杂志社以及有理想的影视人,要扛起“文学电影” 的大旗,显然势单力薄。譬如电影《蚀》系列,五部影片总成本不足 750 万人民币,拍摄周期62天,后期才 6 个半月,最后能达到高品质,在于团队的不懈努力、超常发挥,但这只 是个例。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学电影遗产”系列,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不仅提供最好的创作资源,还要设立适合遗产电影的艺术片放映机制。
○6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文学艺术的财富,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深刻的哲理故事, 还有及时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当代小说,这些都是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 IP 资源。当然, 要将这些“好 IP”转化成 “好电影”,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意义重大。根植于民族文
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 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短语组合填入第○1 段中的(1)处最恰当的是
【小题2】文章第○1 段引出《白鹿原》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3】根据文章所述,我国目前影视作品面临哪些问题?
【小题4】简述文章第○5 段的作用。
【小题5】纵观全文,关于 IP 的缩写含义最恰当的是
【小题6】文章第○6 段提到“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 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请结 合实际生活,谈谈可以有哪些措施。
经典文学,不应忽视的超级大 IP 胡凌虹
○1 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因为题材貌似与上海主流话剧观 众——青年白领略有隔膜,而不曾获得高票房,但是凡是看过该剧的观众最终都被其(1) 而撞击心灵。这使得我们反思当下影视圈和舞台剧——经典文学,才是超级大 IP;触及人 性底色的作品才会获得共鸣;以魔幻写现实的手法更“惊动”人心。
○2 IP,当下热词。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 IP 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就一定大卖了吗? 残酷的市场表明:这些 IP 并非万能灵丹。不少顶着“大 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 诟病。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一股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 康发展。
○3 在这股如火如荼的 IP 热潮中,IP 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但是,日前在沪上演 的话剧《白鹿原》,却让人再度认识到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深沉魅力——可惜,票房并不尽如 人意。今年,世界各地还刮起的“莎士比亚风”,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经典才是超级大“IP”。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曾推出“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放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郎心似 铁》、《理智与情感》等六部电影佳作,均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影迷。
○4 按现在的说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公认的超级大 IP,无论是 其深刻的艺术品质,还是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传播力,都可以甩那些网络文学 IP 成百上千 条马路了。但现在国内是否把文学经典看成 IP?显然,把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作为 IP
资源的电影人寥寥。但事实上,中国电影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格外重视在严肃 文学中寻找创作灵感。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日
出》、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曾被改编并搬上银幕。然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环境中, 这些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坦言,他们那一代人看过诸多“名 著改编片”,很多人都是从看电影开始经典文学启蒙的。相比小说,影像比较直观,更容易 被接受和理解。石川表示,童年时也看过很多英国 BBC 出品的“遗产电影”,比如根据狄更 斯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等。因此他提议,中国也可以像 BBC 那样系统性
地翻拍文学名著,形成一个“文学遗产电影”系列。
○5导演郑大圣表示,他导演的电影《蚀》五部曲就是比照着 BBC 做的,力图用最新近的数字影像为现代文学名著做一个精装版。电影《蚀》改编自文学家茅盾的小说《蚀》之三部曲。小说《蚀》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人物和故事,但影片《蚀》挖掘到了这部 经典作品的“穿越力”,并借此成功地应和着当代的年轻人及其当下生活。影片《蚀》来自两方出品人的委托,一方是电影频道,另一方则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于 2011年3月成立了百城映像(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改编 100 部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有代表 性作家的作品,打造“中国文学名作改编系列电影”。除了老牌出版业在探索一条以传统文学为根基的小众 IP 市场化之路外,与影视界颇有渊源的老牌杂志《收获》也开始在此领域 试水,目前已与“赞赏”IP 平台战略合作,欲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影视剧本工厂。只是,单靠电影频道等平台、一些纯文学出版社、杂志社以及有理想的影视人,要扛起“文学电影” 的大旗,显然势单力薄。譬如电影《蚀》系列,五部影片总成本不足 750 万人民币,拍摄周期62天,后期才 6 个半月,最后能达到高品质,在于团队的不懈努力、超常发挥,但这只 是个例。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学电影遗产”系列,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不仅提供最好的创作资源,还要设立适合遗产电影的艺术片放映机制。
○6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文学艺术的财富,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深刻的哲理故事, 还有及时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当代小说,这些都是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 IP 资源。当然, 要将这些“好 IP”转化成 “好电影”,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意义重大。根植于民族文
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 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短语组合填入第○1 段中的(1)处最恰当的是
A.深刻的主题、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 | B.深邃的情感、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 |
C.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情感 | D.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深刻的主题 |
【小题3】根据文章所述,我国目前影视作品面临哪些问题?
【小题4】简述文章第○5 段的作用。
【小题5】纵观全文,关于 IP 的缩写含义最恰当的是
A.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 | B.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
C.文学财产(literary property) | D.智能门户(intelligence portal) |
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再也没有给您写过信。……我知道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家中已 经吃上了用新麦子面粉蒸出的馒头了吧?我们在这里吃的面粉,都是陈年麦子磨的,其中还添加了增白剂什么的,白得发青,不好吃,没有麦子味。想起老家的馒头和大葱我就想家。北京的大葱也不好吃。北京管什么都不好吃。北京的大蒜也不够辣。这次闹“非典”,山东一例也没有,我坚信这是吃大蒜吃的。昨天高密的王大炮来了,扛来了半麻袋大蒜,紫皮, 独头,辣得很过瘾,“后娘的拳头独头蒜”。他说前几天去看过您,说您身体很好,我们很高兴。
②大,我们家那盘大石磨还有吗?千万保存好,别被人弄了去。将来找个石匠琢磨琢磨, 支起来,买头小毛驴,拉着,磨新麦子。石磨磨出的面粉,比机器磨磨出的好吃。高密火车站前,有一家卖石磨火烧的,面特别硬,很好吃。但我知道他们使用的面不是用石磨磨的。将来咱们自己磨。还有那柄腰刀,可别当废铁给我卖了。我听俺爷爷说那刀是毛子扔下的,也许杀过人的。我前几年回家,跟俺二嫂子要那把刀,她说不知道让大藏到哪里去了。我记得咱家还有两把铁锏,很沉,就是秦琼使用的那种武器, 后来就见不到了。听说是被一个 表叔拿去了,还能找回来吗?再,您帮我安一把小锤吧,这里有核桃,我要用小锤砸核桃吃。
③前几天父亲节,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父亲的严厉》,写得不好,但还是抄给 您看看:
④……父亲的严厉,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都是有名的。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撒野忘形, 每当此时, 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说一声:你爹来了!我就会打一个寒战,脖子紧缩,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半天才能回过神来。村里的人都不解地问:你们弟兄们怕你们的爹怎么 怕成这个样子?是啊,我们为什么怕父亲怕成了这个样子?父亲打我们吗?不,他从来没有 打过我们。他骂我们吗?也不,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们。他既不打你们,也不骂你们,那你们为什么那样怕他呢?是啊,我们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怕父亲。我们弟兄们长大成人后, 还经常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但谁也说不清楚。……(1)
⑤我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是村子里最慈祥和善的老人。与我们记忆中的他判若两人。 其实,自从有了孙子辈后,他的威风就没有了。用我母亲的话说就是:虎老了,不威人了。 我大哥在外地工作,他的孩子我父母没有帮助带,但我二哥的女儿、儿子,我的女儿,都是在他的背上长大的。我的女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见了爷爷,还要钻到怀里撒娇。她能想 像出当年的爷爷咳嗽一声,就能让爸爸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吗?
⑥……(2)但高密东北乡的许多人说,我们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学生、研究生,全仗着我父亲的严厉。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
【小题2】请举出一例,赏析第① ②段的语言特色。
【小题3】第④ 段划线句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试作赏析。
【小题4】第⑤ 段对于父亲和孙子辈关系的叙述有何用意?
【小题5】就信的内容来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哪些思想感情?
【小题6】结合全文及加注的材料,试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谈谈你的感想。
写给父亲的信 莫言
大:①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再也没有给您写过信。……我知道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家中已 经吃上了用新麦子面粉蒸出的馒头了吧?我们在这里吃的面粉,都是陈年麦子磨的,其中还添加了增白剂什么的,白得发青,不好吃,没有麦子味。想起老家的馒头和大葱我就想家。北京的大葱也不好吃。北京管什么都不好吃。北京的大蒜也不够辣。这次闹“非典”,山东一例也没有,我坚信这是吃大蒜吃的。昨天高密的王大炮来了,扛来了半麻袋大蒜,紫皮, 独头,辣得很过瘾,“后娘的拳头独头蒜”。他说前几天去看过您,说您身体很好,我们很高兴。
②大,我们家那盘大石磨还有吗?千万保存好,别被人弄了去。将来找个石匠琢磨琢磨, 支起来,买头小毛驴,拉着,磨新麦子。石磨磨出的面粉,比机器磨磨出的好吃。高密火车站前,有一家卖石磨火烧的,面特别硬,很好吃。但我知道他们使用的面不是用石磨磨的。将来咱们自己磨。还有那柄腰刀,可别当废铁给我卖了。我听俺爷爷说那刀是毛子扔下的,也许杀过人的。我前几年回家,跟俺二嫂子要那把刀,她说不知道让大藏到哪里去了。我记得咱家还有两把铁锏,很沉,就是秦琼使用的那种武器, 后来就见不到了。听说是被一个 表叔拿去了,还能找回来吗?再,您帮我安一把小锤吧,这里有核桃,我要用小锤砸核桃吃。
③前几天父亲节,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父亲的严厉》,写得不好,但还是抄给 您看看:
④……父亲的严厉,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都是有名的。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撒野忘形, 每当此时, 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说一声:你爹来了!我就会打一个寒战,脖子紧缩,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半天才能回过神来。村里的人都不解地问:你们弟兄们怕你们的爹怎么 怕成这个样子?是啊,我们为什么怕父亲怕成了这个样子?父亲打我们吗?不,他从来没有 打过我们。他骂我们吗?也不,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们。他既不打你们,也不骂你们,那你们为什么那样怕他呢?是啊,我们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怕父亲。我们弟兄们长大成人后, 还经常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但谁也说不清楚。……(1)
⑤我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是村子里最慈祥和善的老人。与我们记忆中的他判若两人。 其实,自从有了孙子辈后,他的威风就没有了。用我母亲的话说就是:虎老了,不威人了。 我大哥在外地工作,他的孩子我父母没有帮助带,但我二哥的女儿、儿子,我的女儿,都是在他的背上长大的。我的女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见了爷爷,还要钻到怀里撒娇。她能想 像出当年的爷爷咳嗽一声,就能让爸爸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吗?
⑥……(2)但高密东北乡的许多人说,我们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学生、研究生,全仗着我父亲的严厉。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
(选自《读者文摘》)
注:(1)“其实,不但我们弟兄们怕父亲,连我们的那些姑姑婶婶们也怕。我姑姑说,她们 在一起说笑时,只要听到我父亲咳嗽一声,便都噤声敛容。用我大姑的话说就是:你爹身上 有瘆人毛。” 此段文字是第○4 段第二处省略号原文省略的部分。
(2)“后来,母亲私下里对我们兄弟说:你爹早就后悔了,说那些年搞阶级斗争,咱家是中 农,是人家贫下中农的团结对象,他在外边混事,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生怕孩子在外 边闯了祸,所以对你们没个好脸。母亲当然没说父亲要我们原谅的话,但我们听出了这个意 思。” 此段文字是第○6 段省略号原文省略的部分。
【小题1】试猜测注(2)中“瘆人毛”的意思。【小题2】请举出一例,赏析第① ②段的语言特色。
【小题3】第④ 段划线句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试作赏析。
【小题4】第⑤ 段对于父亲和孙子辈关系的叙述有何用意?
【小题5】就信的内容来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哪些思想感情?
【小题6】结合全文及加注的材料,试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谈谈你的感想。
4.材料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