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谓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治国理想。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既: 。 陪: 。
行李: 。 肆: 。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夜缒而出,见秦伯
(2)既东封郑
【小题3】下面译句有误的一句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句:如果灭亡了郑国而对您有利,那就拿亡郑之事来麻烦您了。 |
B.夫晋,何厌之有? 译句:晋国有什么可讨厌的呢?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句:如果不使秦国侵损,那要到哪里获取土地呢?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小题4】从文中看,烛之武见秦伯的一番话很有策略,先用“越国以鄙远”说明亡郑的结果是 ,再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 。然后又从秦晋联盟说起,用晋的“朝济而夕设版焉”说明 ,最后又用“夫晋,何厌之有?”引出 。这番话的结果便是“秦伯说,与郑人盟。”(可用自己的话或用原文回答)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A 我还不料,B 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C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D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 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题1】刘和珍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小题2】横线上面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小题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和“沉默啊,沉默啊!”分别属于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作者认为“缘由”是什么?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
B.“缘由”就是反动文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蒙蔽了广大人民群众。 |
C.“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拿起屠刀,残酷镇压,人们不敢反抗了。 |
D.“缘由”就是人们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趋于灭亡,没有反抗的力量了。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达到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对国家设施、法律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吃、穿、住、行属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
B.政治、科学、艺术、宗教属于上层建筑 |
C.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D.上层建筑即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
A.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
B.物质决定意识 |
C.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 |
D.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
4.名著阅读-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