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2260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What is the normal price of the skirt?
2.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food?
3.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food?
4.听下面一段较长对话,回答以下小题。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小题3】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前赤壁赋(节选)

苏 轼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③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其破荆州 ②鱼虾而友糜鹿 ③而莫消长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渔樵江诸之上
B.固一世雄也 今我睹子难穷也
C.苏子愀    凌万顷之茫
D.客亦知水与月乎     兵形象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小题4】选文第②段作者借“客”之口抒发了_______________的无限感慨。第③段作者对“客”之问作出回答,以水和月为喻,由自然到人谈了_____________的大道理。
【小题5】《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作者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试比较其异同。
7.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小题4】(小题4)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仁山智水

舒婷

①承蒙山西同行盛情,我们几个写作人暑期应邀参加采风。五台山寒气砭骨,应县悬空寺大雨倾盆,云冈石窟外阳光酷热,众佛居所却是一片沁凉。归途心血来潮又钻进张家界,个个鞋子都开了口,双颊贴着太阳斑回家。

②朋友见面寒暄:五台山好玩吗?张家界不负盛名吧?不久有人打探出舒婷根本不会玩,只会带带孩子。也不争辩。男人们去登山,衬衫鞋袜均可以漏却,唯照相机不会忘记。而且往往交叉背数台,好像长短猎枪全副武装。进入风景区,四下里抢镜头,生怕不赶紧套住,那奇峰峻岭将一溜烟跑开去。男人一上制高点,一览群峰小,就忘形,就慷慨激昂,就不停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活脱脱一副征服者嘴脸。

③那日在五台山,雨下一阵停一阵,山随之忽而清明忽而影绰,江雾弱岚游弋其间。大家都去朝拜名胜,我怕儿子体弱,影响众人脚程,自带孩子在住所旁的小河边走走。河越走越浅越急,渐渐变成嶙峋的溪,再变成水晶纹的泉。水边野生植物蔓衍丛繁,有牛蒡、野菊和青紫嫣黄各色小花。一驼一驼峰峦不惊不诧,却浑然拙朴,如光头和尚肩挤肩拥立四周。我慢慢踩在冒水泡的草滩上,到处都是咕噜咕噜的泉声。

④下午,同伴们回来,无论他们的口气多么骄傲,都不搅我心中那份宁静与恬适。好比众人都在听那长篇讲座而崇拜那人的口才;而唯有散座后偶尔相视,才能体会他内心的软弱与深沉。大自然给人的赠礼各不相同,男人们猴急,好比乘车,明知人人有座,照例先乱挤一通,把车门都挤窄了;女人却在领受自己那一份时感谢地低下头。

⑤女人与山水,少了一股追捕似的穷凶极恶状。与男人目光熠熠相比,女人多半闭着眼睛,浑身毛孔却是张开的。男人重形式,女人偏内容。比如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

⑥其实山水并非布匹,可以一段一段割开来裁衣,心境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投在山水上,返变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

⑦常常想,从容面对一峰夕照凝然比匆匆抢占几座山包对我更具魅力。可是现代人哪来山中不知人间岁月的神仙日子,假期三五天,多走一个地方就是多了份记忆收藏。张家界旅游一周,仅路上乘汽车来回就用去四天,颠得浑身骨头支离,还要立刻去爬山。

无论公访私出,我与丈夫常常分道扬镳,他去博览,我来精读。他往往循章直奔代表作,拿来炫耀,不外是某古塑某建筑某遗址,我均掩耳。我自己的心得只能算些夹页,描述不得。丈夫恨铁不成钢,痛斥我没文化。

⑨有文化的男人造出“游山玩水”一词。政治玩得,战争玩得,山水自然玩得溜溜转。没有文化的女人们常常没有运气游历山水,只好以拥有一窗黛山青树为福气。两者均不具备的女人最担心的是,把丈夫当做一座巍巍高峰,隔断了她与大自然的那份默契。

⑩男人们向山汹汹然奔去。山随女人娓娓而来。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舒婷是我国当代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我们在高一学过她的作品_______。
【小题2】理解文章第②段描写男人登山作用。
【小题3】理解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小题4】请简析第⑧段画线句中“博览”与“精读”的不同含义。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第①段略写在山西游览五台山、应县悬空寺、云冈石窟等经历之后,作者说自己根本不会玩,表现了舒婷的自谦。
B.文章通过男人与女人游山玩水的行为方式对比,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山水有不同的游览方式,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态度。
C.本文通过叙写作者不同于男人的游览山水的经历及独特感悟,批评了男人们对自然匆忙浮躁的态度,表达了对女人们用心感受自然的赞赏,希望人们能够真正融入自然。
D.本文以“仁山智水”为题,旨在告诉我们自然山水能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启示人们从容面对现代生活。
E.本文无论从选材还是布局结构都带有浓郁的舒婷个人色彩,文中写了许多名山秀水,如张家界,五台山等,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为了描绘自然山水风光,表达作者独有的游览山水之乐。
F.本文语言隽永典雅,在叙事说理中多用成语和整句,整散结合,夹叙夹议,既生动传神如画,又含蓄优美如诗。

5.材料作文(共1题)

9.
根据下面材料作文。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4)全文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