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1984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3

1.句子默写(共1题)

1.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2)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夕阳下,酒旆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6)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______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诗歌鉴赏(共2题)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

陈瓘

身如一叶舟,万事潮头起。

水长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长如此。

后夜开尊独酌时,月满人千里。

[注] ①陈瓘:北宋朝廷谏官,因正直不苟得罪奸臣屡遭贬逐,此词作于被贬途中。
【小题1】词人用“一叶舟”行驶于“洪涛”中比喻人生,表明人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
【小题2】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字数看,“卜算子”词牌在词中属于“中调”。
B.上下阕之间,折射了人生遭遇必然的因果联系。
C.本词意境壮阔悲凉,字里行间透出诗人的无奈。
D.全词语言朴实晓畅,然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小题3】赏析画线句中运用“独”和“满”的表达效果。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慧山寺新泉记

唐·独孤及

①寺居吴西神山之足。山小多泉,其高可凭而上。山下灵池异花,载在方志;山上有真僧隐居遗事故迹,而披胜录异者贱近不书。

②无锡令敬澄,字深源,为政之余考古案图,葺而筑之,乃饰乃圬。有客竟陵陆羽,多识名山大川之名,与此峰白云相与为宾主,乃稽厥创始之所以而志之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

③其泉伏涌潜泄,腾响舍下,无沚无窦,蓄而不注。深源因地势以顺水性,始双垦袤丈之沼,疏为悬流,使瀑布下钟。甘溜湍激,若醴酾乳喷,及于禅床,周于僧房,灌注于德地,经营于法堂,瀑潺有声,聆之耳清。濯其源,饮其泉,能使贪者让,躁者静,静者勤道,道者坚固,境净故也。

④夫物不自美,因人美之。泉出于山,发于自然,非夫人疏之凿之之功,则水之时用不广。亦犹无锡之政烦民贫,深源导之,则千室襦袴。仁智之所及,功用之所格,动若响答,其揆一也。予饮其泉而悦之,乃志美于石。

[注] ①志之:记载它,指陆羽的《游慧山寺记》一文。②襦袴:衣裤,引申为丰裕、富足。③揆(kuí):道理。
【小题1】第①段紧扣题目,交代了慧山寺新泉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写陆羽的原因是_________。
【小题3】对“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谈论的时候才知道这座山方圆的美景能掩盖其他美景。
B.畅谈的人这以后才知道此山的广大美景超越其他地方。
C.游人和学人才知道这山范围内的优美超过了其他地方。
D.游人和写方志的人才知道的此处佳境淹没了其他美景。
【小题4】分析第③段与第④段的内在联系。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卫宣公之子急也,寿也,朔也。急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

②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急而立寿。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因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急。方乘舟时,急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其诗曰:“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顾言思子,中心养养。”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其诗曰:“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③又使急之齐,将使,盗见载旌,要而杀之,寿止急,急曰:“弃父之节,非子道也,不可。”寿又与之偕行,寿之母不能止也,因戒之曰:“寿无为前也。”寿又为前,窃急旌以先行,几及齐矣,盗见而杀之。

④急至,见寿之死,痛其代己死,涕泣悲哀,遂载其尸还,至境而自杀,兄弟俱死。

⑤故君子义此二人,而伤宣公之听谗也。

( 选自 西汉·刘向《新序》 )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而杀之 (2)非子
(3)其代己死   (4)故君子此二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同舟    送之至湖口,得观所谓石钟者。
B.又使急齐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C.遂载尸还    且行千里,谁不知?
D.至境自杀    锲舍之,朽木不折。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
(2)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
【小题4】第②段“二子乘舟之诗“和“忧思之诗”表达的情感分别是
【小题5】依据全文,概括人物性格。
(1)卫宣公___________(2)后母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井里的种植

叶圣陶

①搬到上海来十多年,一直住的弄堂房子。住弄堂房子,非但栽不起深林丛树,就是几棵花草也没法种,因为天井里完全铺着水门汀。你要看花草只有种在花盆里。盆里的泥往往是反复地种过了几种东西的,一点养料早被用完,又没处去取肥美泥土来加入,所以长出叶子来开出花朵来大都瘦小得可怜。有些人家嫌自己动手麻烦,又正有余多的钱足以对付小小的奢侈的开支,就与花园约定,每个月送两回或者三回的盆景来;这样,家里就长年有及时的花草,过了时的自有花匠带回去,真是毫不费事。然而这等人家的趣味大都在不缺少一种照例应有的点缀,自己的生活跟花草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大的干系;只要看花匠带回去的,不是干枯了叶子,就是折断了枝干,可见我这话没有冤枉了他们。再有些人家从小菜场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拿回来就插在花瓶里,插成“乱柴把”或者“喜鹊巢”都不在乎,直到枯萎了,拔起来向垃圾桶一丢,就此完事。这除了“我家也有一点花草”以外,实在很少意味。

②我们乐于亲近植物,趣味并不完全在看花。一条枝条伸出来,一张叶子展开来,你如果耐着性儿看,随时有新的色泽跟姿态勾引你的欢喜。到了秋天冬天,吹来几阵西风北风,树叶毫不留恋地掉将下来,这似乎最乏味了。然而你留心看时,就会发现枝条上旧时生着叶柄的处所,有很细小的一粒透露出来,那就是来春新枝条的萌芽。春天的到来是可以预计的,所以你对着没有叶子的枝条也不至于感到寂寞,你有来春看新绿的希望。这固然不值一班珍赏家的一笑,在他们,树一定要搜寻佳种,花一定要能够入谱,寻常的种类跟谱外的货色就不屑一看;但是,果能从花草方面得到真实的享受,做一个非珍赏家的“外行”又有什么关系。然而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来插在花瓶里,那是无法得到这种享受的;叫花匠每个月送几回盆景来也不行,因为时间太短促,你不能读遍一种植物的生活史;自己动手弄盆栽当然比较好,可是植物入了盆犹如鸟进了笼,无论如何总显得拘束,滞钝,跟原来不一样。推究到底,只有把植物种在泥地里最好。地呢?弄堂房子的天井里有的是坚硬的水门汀!

③去年秋季我又搬家了。经朋友指点,来看这所房子,才进里门,我就中了意,因为每所房子的天井都留着泥地,再不用你费事,只有一条过路涂的水门汀。搬了进来之后,我就打算种点东西。一个卖花的由朋友家介绍过来了。我说要一棵垂柳,大约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他说有,下礼拜早上送来。到了那礼拜天,一家的人似乎有一位客人将要到来的样子,都起得很早。但是,报纸送来了,到小菜场去买菜的回来了,垂柳却没有消息。那卖花的“放生”了吧,不免感到失望。忽然,“树来了树来了!”在弄堂里赛跑的孩子叫将起来。三个人扛着一棵绿叶蓬蓬的树,到门首停下;不待竖直,就认知这是柳树而并不是垂柳。为什么不带垂柳来呢?种活来得难哩,价钱贵得多哩,他们说出好些理由。不垂又有什么关系,具有生意跟韵致是一样的。就叫他们给我种在门侧;正是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问多少价钱,两块四,我照给了。人家都说太贵,若在乡下,这样一棵杨树值不到两毛钱。我可不这么想。三个人的劳力,从江湾跑了十多里路来到我这里,并且有一棵绿叶蓬蓬的杨树,还不值这一点钱吗?

④柳树离开了地土一些时,种下去过了三四天,叶子转黄,都软软地倒垂了;但枝条还是绿的。半个月后就是小春天气,接连十几天的暖和,枝条上透出许多嫩芽来,这尤其让人放心,现在吹过了几阵西风节令已交小寒,这些嫩芽枯萎了,然而清明时节必将有一树新绿是无疑的。到了夏天,繁密的柳叶正好代替凉棚,遮护这小小的天井。

⑤柳树以外我又在天井里种了一棵夹竹桃,一棵绿梅,一条紫藤,一丛蔷薇,一个芍药根,以及叫不出名字来的两棵灌木。又有一棵小刺柏,是从前住在这里的人家留下来的。天井小,而我偏贪多;这几种东西长大起来,必然彼此都不舒服。我说笑话,我安排下一个“物竞”的场所,任它们去争取“天择”吧。那棵绿梅花蕾很多,明后天有两三朵开吧。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中运用“勾引”一词,是否恰当?简述理由。
【小题2】简析第②段写“珍赏家”的作用。
【小题3】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写了养植花草的三种情况,顺序却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
【小题4】第⑤段画线句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第③段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秋季搬家中意的房子是因为有便于种植的泥地,照应了前文的内容。
B.等待送来柳树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由期盼到失望继而兴奋到接收。
C.接收柳树的原因是三个劳力跑了十几里的付出,表明我是善良的人。
D.“树来了树来了!”口语反复运用,再现了送来柳树时孩子们的喜悦。
E.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浓墨铺叙,表现的是内心纠结于对垂柳的失望。
F.本段围绕“送柳树”写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小题6】第④段写“种植”,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结合全文加以评析。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花石

①南京,这座“石头城”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子。在雨花台、夫子庙等地,到处都能看到兜售它们的石摊和三五成群的玩石人。一个个小小的瓷盆中,一汪汪清水之中,是数粒极美的石子。它们大抵晶莹剔透,似有霓虹凝聚其中,丽影在水中摇荡着,像花、像景、像画。人们叫它“雨花石”。

②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开坛讲经,其微言大义如悬河流水、咳唾成珠,竟然感动了上苍,遂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石头。

③那么,雨花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

④历史上,雨花台早早成名,文征明“雨花台上雨花石,野色江光入座间”说的便是这里的五彩奇石。近几十年南京雨花台奇石渐少,六合区一带成为主产区,可雨花石的名称却这样流传下来。据著名岩石学家王德滋说,无论是雨花台还是六合,都有着同样的特质——都是雨花台砾石层的分布地带。这一砾石层是南京地区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是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在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分布在南京雨花台及周边的六合、仪征、江宁等地,是多时代、多期次、多物源的沉积物相互交切叠置构成的复杂堆积体,厚度从数米到数百米不等。

⑤不过,这一地层只是雨花石的“公寓”和“社区”,石头真正的诞生故事更为遥远而复杂。在王德滋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一位“玛瑙雨花美人”传奇逐渐浮出水面——大约在一亿年前,长江上游出现了猛烈的火山爆发,伴随着灼热的岩浆,大量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也喷涌而出。她们急切寻找着容身之地,争先恐后地钻进火山岩中空洞和缝隙。在这场混乱中,红色的钾铁元素、黑色的锰元素和绿色的铜元素等也被裹缠沾带,一并涌入。随后,大地的愤怒逐渐平息,炽热的二氧化硅热液也慢慢冷却,与各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千变万化的玛瑙石。她们成为沉睡在岩层中的“胎儿”。可外面的时节并不平静,千年万年,烈日、暴雨和冰雪击打着“母体”。终于坚硬的岩石也扛不住了,她们风化碎裂,滚下山崖,美丽的玛瑙石遂与母体脱离,堕入红尘,开始了“流浪”生涯。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砺成圆滑光亮的卵石,五彩纹理如花般绽放。终于,在漫长的跋涉之后,她们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一带。这里江流平缓,水波缱绻,遂逐渐停泊沉积下来,与其他各路“游子”以及当地的“土著砾石”组成了“雨花台砾石层”大家族。所以,玛瑙雨花石和一般的玛瑙矿不同,多为藏身于砾石层中的细碎卵石,并无矿脉可循。可是,如此复杂的形成过程,也只不过是雨花石中小小的一类——“玛瑙雨花石”罢了。

⑥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发现,雨花石不仅丽影神秘缥缈,其定义也充满了种种疑问和争论。关于雨花石的形成,除了较为公认的三段论,还存在着海底火山间歇喷涌、近源火山喷发再加工、星云说、陨星说等诸多说法。而最根本的,就连雨花石的种类和范围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王德滋告诉我,一般来说,地质学上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不论美丑大小均可称为雨花石。可在雨花石研究界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即使出身于“雨花台砾石层”,也须得千里挑一的美丽卵石才能算雨花石,俯拾皆是的砾石不能入类;有人认为,雨花石在大小、圆润度、透明度上也应有规范。

⑦池澄是当代收藏界的大家,出版了诸多雨花石专著。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定义进行了集纳和说明——就狭义来说,雨花石是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而已被大众认可的雨花石概念,其出产范围则扩展到江宁、六合、仪征、江埔、和县等地;再扩而大之,雨花石的产地包括整个长江流域。池澄认为这一定义获得认可,只是“时间问题”。

⑧更有趣的是,就我读到的众多资料看,在民间,雨花石的概念比池澄的集纳还要广阔复杂,更有甚者,将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纳入了雨花石概念之下。

⑨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了疑问和争论——这和其他著名观赏石有着明显的差异。美丽的雨花石啊,你究竟该被怎么定义?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语序特点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为什么写雨花石美丽的传说?
【小题3】第⑤段中“‘公寓’和‘社区’”分别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南京“雨花石”形成的三个阶段。
【小题5】下列对“雨花石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岩石学家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均可称为雨花石。
B.收藏家认为雨花石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
C.民间人士认为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可以纳入雨花石的概念之下。
D.作者认为雨花石的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疑问和争论,现在还没有公认定义。
【小题6】举一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5.材料作文(共1题)

7.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处看不出所以然,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