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⑴机关算尽太聪明,____________________。(《红楼梦》)
⑵借书满架,____________,冥然兀坐,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⑷已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⑸______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____。(《周易》)
2.诗歌鉴赏- (共1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山多大石。【小题1】这是一首______(答一格律诗体裁),写于宋神宗元丰初年。时苏轼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并从此自称____________。
【小题2】与诗中划线句所寄寓的情怀相同的一项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B.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与朱元思书(________) ⑵蝉则千转不穷(______)
【小题2】以下加点的词与“互相轩邈”中的“轩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任意东西 | B.天下云集响应 |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D.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清代许涟评《与朱元思书》“扫除浮艳,淡然无尘”(《六朝文絜笺注》)。说说文章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有何内在联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 )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之( )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①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惟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
③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隐于酒。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②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唐寅·《菊隐记》)
(注:①南阳甘谷:南阳郦县有甘谷,山有菊,相传食之长寿。②刘伯伦:西晋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作《酒德颂》。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括号处填入合适的词。
A.是与草木(________)耳。 |
B.则又草木之(________) 也。 |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
B.(朱君)本来就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
C.(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隐者之中的人。 |
D.(朱君)本来就不是所说的普普通通杂处于显者之中的人。 |
【小题5】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最终潦倒而死,年仅54岁。在《菊隐记》中,唐寅肯定了“朱君因菊以隐”,表示“余隐于酒”,并说“对菊令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你对唐寅的这种心态有何感悟?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①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这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钢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⑤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在于前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
⑦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小题1】第①段中列举了多处我国古代建筑,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④段中“能者多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应县木塔”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群。 |
B.应县木塔近千年中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安然无恙。 |
C.多种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使应县木塔抗震能力增强。 |
D.应县木塔显示出祖先对数学、力学等有深入的研究。 |
【小题5】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设计理念。根据上文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说明,你认为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元素?
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村上春树
⑴今天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来到耶路撒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职业撒谎者。
⑵当然,并不只有小说家才撒谎。政治家也撒谎,外交官和军人有时也说他们自己的那种谎,二手车销售员、肉贩和建筑商也是。但小说家的谎言与其他人的不同,因为没有人会批评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甚至,他说的谎言越好、越大、制造谎言的方式越有独创性,他就越有可能受到公众和评论家的表扬。为什么会这样呢?
⑶我的回答是:通过讲述精巧的谎言,通过编造看起来是真实的虚构故事,小说家能够把一种真实带到新的地方,赋予它新的见解。在多数情况下,要以原初的形态领会一个事实并准确描绘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用虚构的形式取而代之。然而,为了完成这点,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真实在哪儿。要编造优秀的谎言,这是一种重要的资质。
⑷不过,今天我不打算撒谎。我会努力尽可能地诚实。一年里有几天我不说谎,今天碰巧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让我告诉你们一个事实:很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儿领取耶路撒冷奖。有些人甚至警告我,如果我来,他们就会策划抵制我的书。此中的原因,当然是肆虐于加沙地区的激烈战争。联合国报道,有超过一千人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内失去了生命,其中不少是手无寸铁的公民——孩子和老人。
⑸收到获奖通知后,我多次问自己,是否要在像这样的时候到以色列来,这是否会造成一种印象,让人以为我支持冲突的某一方,以为我赞同某国决意释放其压倒性军事力量的政策。我不愿予人这种印象。我不赞同任何战争,我不支持任何国家。当然,我也不想看见我的书遭到抵制。
⑹然而仔细考虑,我下定决心来到这里。原因之一是,有太多人建议我不要来。或许,就像许多其他小说家,对于人们要我做的事,我倾向于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人们告诉我——尤其当他们警告我——“别去那儿,”“别做那个,”我就倾向于想去那儿,想做那个。这是我作为小说家的天性。小说家是异类。他们不能真正相信任何他们没有亲眼看过、亲手接触过的东西。
⑺那就是我为什么在这儿。
⑻这并不是说我来这儿,是来传达政治讯息的。当然,做出是非判断是小说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然而,把这些判断传达给他人的方式,要留给每个作家来决定。我自己宁愿把它们转化为故事——趋向于超现实的故事。但请你们允许我发表一条非常私人的讯息。这是我写小说时一直记在心里的。我从未郑重其事到把它写在纸上,贴到墙上,我宁愿把它刻在我内心的墙上:
⑼“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
⑽其他人会不得不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许时间或历史会决定。如果一个小说家,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所写的作品站在墙那边,那么这样的作品有价值吗?
⑾这个隐喻的涵义是什么?有些情况下,它实在太简单明白了。轰炸机、坦克、火箭和白磷炮弹是那坚硬的高墙。蛋是那些被碾碎、被烧焦、被射杀的手无寸铁的平民。这是该隐喻的涵义之一。可这不是全部。它有更深刻的涵义。这样来想,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一个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灵魂,被包裹在一个脆弱的壳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而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面对着一堵坚硬的高墙。这堵墙有个名字:体制。体制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不再受任何人所控,然后它开始杀害我们,及令我们杀害他人——无情地,高效地,系统地。
⑿我写小说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使个人灵魂的尊严显现,并用光芒照耀它。故事的用意是敲响警钟,使一道光线对准体制,以防止我们的灵魂陷于它的网络而自我贬低。我完全相信,小说家的任务是通过写作故事来不断试图厘清每个个体灵魂的独特性——生与死的故事,爱的故事,使人哭泣、使人害怕得发抖和捧腹大笑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日复一日,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编造虚构故事的原因。
⒀我的父亲去年去世,享年九十。他是位退休教师,兼佛教僧人。读研究院时,他应征入伍,被派去中国打仗。我是战后出生的孩子,经常看见他每日早餐前,在家里的佛坛前长时间虔诚地祈祷。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告诉我他是在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祈祷。他说,他为所有死去的人祈祷,无论敌友。我的父亲死了,他带走了他的记忆,我永远不可能了解的记忆。但潜藏在他周围的死亡气息却留在了我自身的记忆里。这是少数几样我从他那儿承继下去的东西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之一。
⒁我们都是人类,是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个体,是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作“体制”的坚硬的墙。我们没有获胜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强——也太冷。假如我们有任何赢的希望,那一定来自我们对于自身及他人灵魂绝对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任,来自于我们灵魂聚集一处获得的温暖。
⒂花点时间想一想这个吧。我们都拥有一个真实的、活着的灵魂。体制没有。我们不能让体制来利用我们,不能让体制失去控制。是我们造就了体制而不是相反。
⒃那就是所有我要对你们说的话。我很荣幸获得耶路撒冷奖。我很荣幸我的书正被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阅读着。我也很高兴今天有这机会向你们演讲。
(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获得第24届“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村上经过慎重考虑,于2009年2月15日耶路撒冷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前往耶路撒冷国际会议中心受奖,并发表演讲。)【小题1】下列小说属于村上春树作品的一项是
A.《耻》 | B.《饥饿艺术家》 |
C.《小王子》 | D.《挪威的森林》 |
【小题3】作者说潜藏在父亲“周围的死亡气息却留在了我自身的记忆里”,根据文本内容推断,这种“死亡气息”指什么?
【小题4】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家的谎言与其他人的不同在于谎言制造的独创性。 |
B.作者说“今天我不打算撒谎”,是因为自己“一年里有几天我不说谎”。 |
C.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是一个趋向于超现实的故事。 |
D.作者表示“永远站在蛋一边”,表达了倾向弱势人群,坚守独立自由人格的鲜明态度。 |
E.作者所说的“体制”,是指粗暴野蛮地践踏人格尊严,正在毁灭人类和世界的强势力量。 |
F.人类面对着一堵叫作“体制”的坚硬的墙,没有获胜的希望。 |
【小题6】根据你对这篇演讲的理解,展开想象,描述“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的情景,80字左右。
5.材料作文- (共1题)
2009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发表了题为《以天之语 解物之道》的演讲。李政道的演讲围绕他“一生最喜欢的科学”展开。“科学研究就像生活一样,不仅有意义,也很好玩。”李政道回忆起自己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导师、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每周都要花半天时间跟他讨论,目的是想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自己找到答案。李政道还回忆了与爱因斯坦会面的情景。李政道动情地说:“我至今仍记得爱因斯坦大、厚而温暖的手。”
李政道在上海交大演讲中细推物理,并坦言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说,“细推”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罢了。
李政道的“心声”,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