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1930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8

1.句子默写(共1题)

1.
(1)学而不厌,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
(2)玉不琢,_________;人不学,__________。 (《礼记·学记》)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 (《史记·项羽本纪》)
(4)好读书,________;每有意会,______________。(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     (张九龄《望月怀远》)
(6)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 (王勃《腾王阁序》)
(7)________________,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8)枝上柳绵吹又少,________________。 (苏轼《蝶恋花》)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向吴亭:在江苏省丹阳县南。②桓伊:东晋人,喜音乐,善吹笛,时称“江南第一”。出塞:曲名。
【小题1】杜牧,字_______。他和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向吴亭的所见、所忆,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B.颔联先写先朝遗寺的荒凉冷落,再写河边酒楼盛景,一衰一盛,对比鲜明,形象地反映了此地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
C.尾联用“明月”表明时间的推移,可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徘徊往复多情之意,以一“愁”字作结,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D.本诗忽而览物,忽而思古;忽而写景,忽而抒情,时空和情感的表达跳跃性极大,反映出明显的豪放派诗风。
【小题3】由眼前景,发幽古思,抒心中情;联系全诗,具体阐述作者如何将这三者融为一体的。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诛不之民以求利 (______)    ②其势可也(_______)
【小题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小题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小题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夫,亚夫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侍客的最高礼数。 ②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________________)
②行反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
A.陈涉起王陈 人非生知之者
B.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余久卧病无聊,是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小题4】将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①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②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小题5】选文中涉及到了陈平、刘邦、项羽、范曾等历史人物,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其中一人略作评述。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清明的心弦

王蒙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树的骄傲,大树的慰安,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化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去蛋壳的小雏燕呢,它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儿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休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缩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柴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的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⑦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去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的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的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滴溜溜地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小题1】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限两个字)。
【小题2】说说第②节画线句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喜欢北方的初冬,并呼吁人们在这个季节到郊外、公园、田野去,联系全文,概述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3条)
【小题4】文章首尾呼应,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说明:_________
【小题5】选出下列理解正确两项:( )
A.第③节对落叶的描写让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歌颂了落叶无私奉献的精神。
B.对郊外、公园、田野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对喧嚣的都市生活环境的厌倦,对宁静安详生活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C.第⑦节一连两个“告别”,六个“迎接”,给人以这样的启示:冬天是收获之后、新的搏击之前的暂时休整,它有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意义。
D.无论写树、写水、还是写大地、写郊外,都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有趣。
E.文章的主体部分先写某种风物,后写比较开阔的场景,再由物及人;排序有致,眉目清晰。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精进的程序(节选)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是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看不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所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冷静的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成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种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达到“熟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才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

【小题1】文中引用丁敬礼、杜工部的话,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写作精进的境界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①节画线的两句话是否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小题4】作者认为,“稳境”是“平庸”的境界,“不是‘庸’就是‘俗’”。“庸”是指_____________ ;“俗”是指____________ 。
【小题5】选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写作精进的程序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有时也会有辗转反复。
B.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把精进的境界从大的范围分为两个阶段———“匠人”与“大艺术家”。
C.以练字的精进来喻作文的精进,浅显易懂,说理形象。
D.行文中多处使用了类似于“严格地说”、“恐未免”、“据我的观察”等修饰限制性短语,这表明作者思维缜密,极富逻辑性。
【小题6】作文的最高境界是“化境”,达到此境“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请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作文(共1题)

7.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时尚”;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挂着MP3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法国顶级模特的时装上印着“中国制造,法国名师设计”;一名商务人士向飞机窗外望去,机身上写着“中国制造,全球工程师结晶”

这是中国商务部联合4家商会在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投放的一则30秒钟的商业广告,其创意主旨除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制造”并非廉价品的代名词外,同时也在强化一个印象:“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正如广告结尾所说,“当我们说中国制造,也意味着与世界一同制造”。以此突出“中国制造”是世界合作的结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