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3)把酒问青天,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4)近水楼台先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俞文豹《清夜录》)
(5)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草色烟光残照里,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蝶恋花》)
(7)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2.诗歌鉴赏- (共1题)
满江红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小题1】“满江红”是这首词的_________。【小题2】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
B.“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强烈地表达了长年客居他乡的寂寞与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
D.“旌旗未卷头先白”用借代的手法表达战争未胜利而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的感伤与悲叹。 |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函梁君臣之首
(3)举天下之豪杰 (4)夫祸患常基于忽微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本文)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本文)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本文)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D.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本文)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小题4】请分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5】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简而有法”,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识张幼于惠泉诗后
袁宏道
余友麻城丘长孺,东游吴会,载惠山泉三十坛之团风(在湖北黄冈)。长孺先归,命仆辈担回。仆辈恶其重也,随倾于江。至倒灌河,始取山泉水盈之。长孺不知,矜重甚。次日,即邀城中诸好事尝水。诸好事如期皆来,团坐斋中,甚有喜色。出尊取瓷瓯,盛少许,递相议,然后饮之。嗅玩经时,始细嚼咽下,喉中汩汩有声。乃相视而叹曰:“美哉水也!非长孺高兴,吾辈此生,何缘得饮此水?”皆叹羡不置而去。半月后,诸仆相争,互发其私事。长孺大恚,逐其仆。诸好事之饮水者,闻之愧叹而已。
又余弟小修,向亦东询,载惠山、中冷泉各二尊归,以红笺书泉名记之。经月余抵家,笺字俱磨灭。余诘弟曰:“孰为惠山?孰为中冷?”弟不能辨。尝之,亦复不能辨。相顾大笑。
然惠山实胜中冷,何况倒灌河水?自余吏吴来,尝水既多,已能辨之矣。偶读幼于此册,因忆往事,不觉绝倒。此事政与东坡河阳美猪肉事相类,书之并博幼于一笑。
【小题1】请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小题2】“闻之愧叹而已”中的“之”指代的是 。
【小题3】以下对弟与“我”“相顾大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经历了一个月后能品尝到真正的惠山与中泠泉而感到高兴。 |
B.因为虽然知道惠山与中泠泉独特,但品尝也无法分辨,自嘲而笑。 |
C.因为品尝惠山与中泠泉时,想起了朋友邱长孺的故事,讥讽而笑。 |
D.因为我能尝出惠山与中冷泉的不同,而弟未能分辨出,嘲笑弟弟。 |
予昔在岐下,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仆往市之。 , , 。客尝之,皆以为非他产所及。继而事败,客皆惭。(用文言语句填空)
【小题5】推测作者在张幼于的诗后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
①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这说明,很早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器联系在一起的。瓷器15世纪时就传入欧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德国卡赛尔郎博物馆至今还藏有一件中国明代青瓷碗。历史上,中国和亚、欧等国瓷器交易极为频繁,而且数量巨大。距今人研究,在1602~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一千六百多万件。瓷器以其优雅精致的品质,为中国赢得了好名声。在公元17至18世纪欧洲将中国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在当时风行欧洲的洛可可风格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的影响。
②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各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③中国瓷器莹然可玩,沉静的色彩,透明的胎体,优雅的图案,精巧的形状,都是一代一代瓷器艺人追求的目标。青铜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国人喜爱之物,但风格各有不同。瓷器虽没有陶器的古朴,却多了一些细腻;没有青铜器那样肃穆,却多了一种轻巧和优雅。
④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个名片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信息,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⑤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开片 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 变成了人们的追求, 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⑥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产生裂痕。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
⑦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⑧开片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几道纹线的话,这种缺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但宋人在这个缺陷之中发现了美的蕴藏,于是有意为之,把生活中的冰裂等自然现象重现在瓷器上,使人们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动,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金线铁线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紫黑色裂纹包围着金黄色细丝状裂纹,使本来就不规则的冰裂效果更显出变化的丰富、造化的奇妙。
⑨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腕,一件是轮花碗。两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密,纵横有致。
⑩宋代汝窑也追求裂纹的表现,但纹理与哥窑不同,重视脉络。前人谈汝窑的特点时说:“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前两句说的是色彩和品相特点,后两句说的就是开片特征。“蝉翼纹”是说它的开片很薄,如蝉的翅膀,或隐或现。晨星稀,是说汝瓷以玛瑙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开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对着光照,产生不同的发射效果,极有意味。
⑾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窑青瓷盘,器的底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由一主脉生出很多支脉,每一支脉又形成很多的支脉,纹理细密,脉络清晰,很耐看。
⑿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旨趣。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的习俗。三千多年前中国流行一种占卜方式:龟占,就是通过火烧龟壳所形成的纹理来判断吉凶。中国美学中还有一条重要原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一阵风吹在湖面上,水面形成涟漪纹理,自然而然。
⒀瓷器是人工的艺术,但最反对人工的痕迹。瓷器上面好的裂纹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预料的。人工画出的裂纹,显出匠气,也就没有自然的美。冰裂纹和几何线条不同,几何线条是机械的,横来直去,如果瓷器都画成这样的线条,机械的意味就浓了,那也不是自然的美。
⒁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仅在冰裂纹中有体现,它也是中国瓷器的整体追求。没有自然之美,就没有中国的瓷器。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国人却要做得没有人工痕迹,做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样。这是中国瓷器的一条始终不渝的准则,体现了 中国人追求着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②③两段都写到了陶器,请分别说说不同的用意。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⑤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虽然 却 而且 | B.本来 却 而且 |
C.不仅 又 同时 | D.本来 又 同时 |
A.瓷器形成“开片”的重要原因就是热胀冷缩、自然开裂而成。 |
B.汝窑的瓷器与哥窑的相比,在追求开片上具有更大的艺术成就。 |
C.本文对瓷器特点的介绍采用了从整体特点到个性特征的顺序。 |
D.本文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案例来说明中国瓷器种类的丰富多彩。 |
抱一把胡琴
司马中原
①这个年轻的汉子走在朝南的路上,他身后的家乡,烧成一片赤毒毒的大火。他牵着一匹可怜的小毛驴,驴背上系着行李卷儿和一双兰花布的包裹。他肩上的黑布袋里,竟然装着一把胡琴。
②背着胡琴逃难,算是比较少见的,他并不是流落江湖,以琴户口的琴师,只是一个扶犁扛耙的年轻农民,战争使他失去所有,只有这把老旧的胡琴,是他仅有的宝物。他清楚地记得,这把胡琴,是父亲使用多年的乐器,夏天夜晚,父亲坐在麦场边,对着繁星和月色,消闲懒散地拉着一些他听熟的老曲子,也都是十二月相思,叹五更,梅花三弄之类的,琴声低哑,他更有意地慢上半拍,让人听起来很想睡觉。
③战争没起的时刻,乡野地上的日子,原也是那样缓慢的,没波没浪的,无惊无恐,除了日夜的交替,四季的轮转,显示出时间进行的痕迹外,夜来梦醒,连谯楼更鼓也难得听闻。父亲拉着琴,春天想夏,夏天想着秋,秋天又想着冬,琴音里有一些年华流水的喟叹,也有些丰收的盼望。不同的曲子,经他拉来,都有同样的味道,冬有炉火,瓮有余粮,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该是他最高的向往。七变那年,父亲把琴交到他手上,并且教他怎样拉琴,一把琴三杯酒,不饥不饿过一生,父亲在酒后这样说着,耕田种地的老人,哪还有旁的好想呢?……他喝醉了拉琴,琴也仿佛喝多了酒,听来醺醺然的,别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在他的记忆里燃烧。
④学着拉胡琴的日子,他是快乐无忧的,父亲说他拉得太浮快,不够厚实,心若不朝下沉,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当时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不愿被家宅的炊烟捆死在这里,好像跌落井底的蛤蟆,看天也只是锅口版的一个圆。镇梢茶馆里,经常有说书人,敲锣打鼓地在说些古早的故事,拉琴卖场的老瞎子父女,也会在那里唱出许多遥远的云烟,不论他们说些什么,乡角里的人听来,可都是新鲜热烈的,沙原、马群、罗列的刀枪、彩云般的旗阵,番邦女将与天朝小将对阵,那种武抢弄棒的同时,却又眉目传情的战斗,真实使人入迷。听到更多千里寻夫,灾荒离散的故事,品味着天外的忧愁也是好的,仿佛藉着那些,替生命添些重量,人究竟不是生翅膀的鸟虫,乐的飞掉啊!从那些似真似幻的戏曲中,他听过山如何的高,草原如何的广,江河湖海如何的奔腾汹涌,那使他难过起来,他学会用胡琴拉出梅花三弄,可怜他却没有看过梅花——村里没有人家种植它。
⑤这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他们最快乐的是聚在镇上饮酒,一边饮,一边彼此交换听来的经验,听到风沙吹人欲倒的塞外,美女如云的江南,他们就相互庆祝自己没有流落外方,否则连一把老骨头也捡不回来了……父亲是听多了他们的训诲,胡梢才花白,就反复把“老不去塞北,少不去江南”的谚语挂在嘴上,仿佛天外充满鬼妖魔,人只要一出远门,就有料不到的凶险等在前面,只有醉乡路稳,喝躺下了也有人扶你归窝。
⑥当时他虽是孩子,用胡琴拉出的,却都是这乡角落里一伙老人们的故事,喜悦中的醉,醉里的忧愁,从历史的长风里吹进人心的感受,郭子仪骑的是什么马?关王爷的胡子变不变白?也都是津津有味地谈到夜深露冷,这种天下本无事的闲愁,把他们一口来牙都嗑掉了
⑦年轻的流浪汉两眼茫茫地朝南走,大河上的风幡是移动的城墙,陌生是有气味的,一股扑鼻酸楚的气味,他歇在傍河的庄头,坐在石碾上啃着冷硬的干饼,并不见美如天仙的姑娘投给他迷死人的笑脸。他取下胡琴,想以琴声代酒,舒松一下长途跋涉的疲累,这才发现,琴弦已经断了,谁能拉响这无弦的琴呢?
⑧他回过头。怅望着来时的道路,再也看不见家山,家山被天脚的卧云隔断了,一夕的烽火,使他失去所有,成为上一代人最悲叹怜悯的浪人,在无边的陌生里漂泊着,忽然,他心里嘈嘈切切的涌动着乐音,仿佛他自身已经变成一把胡琴,在梅花三弄那些老曲之外,用记忆为弦,拉出一些新的乐曲。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
⑨沙河般的道路,金灼灼的暖阳,车头和驴颈铃的喧闹声,烟草和皮革混杂的气味,那么热闹的赶集的记忆,烟般弥漫着。桑林上斜挂的新月,豆田里叫哥哥的喧鸣,五月榴花亮丽如丹霞,烘暖了他的心,还记得当时学胡琴,咿咿呀呀的抖着弦,在牛棚一角的草垛上,反复地拉给老牛听,谁说对牛弹琴来,老牛并不那么笨拙,他湿亮的眼里,也有着知音解意的温柔。
⑩经记忆的梭织,乐曲在他心中奔流。我要在更长更远的路上,为这把老胡琴换上新弦,他想。
【小题1】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④段中父亲说“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而“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父子两人对漂泊流浪的理解有何不同?
【小题3】第⑦段中“扑鼻酸楚的气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小题5】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人、一驴、一把胡琴,背景是赤毒毒的大火,极富画面感。 |
B.父亲不管春夏秋冬地拉着胡琴,在琴声中寄托了对儿子快点长大成人的期盼。 |
C.乡角落里的许多村名整日过的是醉醺醺的,与世隔绝、自我麻痹的生活。 |
D.少年的琴弦已断带有深刻意味,意味着少年的梦想因为战火而被生生割断。 |
E.本文叙述特点是将少年经历的眼前的战火离乱与记忆中的安定和平相交织。 |
F.本文的语言表达比较平实简单,适合展现乡野在战火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
【小题7】胡琴对于年轻的汉子来说,具有哪些独特的意义?
5.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