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112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20/1/4

1.话题作文(共1题)

1.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海子说“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有人说“心怀远方,也要脚踏实地”。

对上面的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请以“远方”为话题,写岀你的看法。
要求:体现你的观点、态度。800字以上。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二首•其二①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①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公元408年(义熙 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②纪:经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写并非心血来潮、偶然之事,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
B.三、四两句描绘岀了邻里相呼、有酒共酌的自在无碍之境,这与杜甫《客至》中“肯与 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C.忙时各自忙,闲时因相思而夜不能寐之时,便披衣相聚言笑,顶针手法让质朴真诚的邻里关系得以流畅表达,也与前文过门相呼形成回环之势。
D.“此理”两句既是对上文所述田园生活之乐的总结,也扣住题目“移居”,表达诗人在此久居的愿望。
【小题2】此诗因其在日常的生活情趣中化入了人生朴厚的生活哲理而博得了盛誉,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诗中所述的生活情趣及人生理趣。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文段二: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 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注),呑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 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lài,同"癞”,癞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 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之 谒:拜会,前往
C.秦之将军,可谓深矣    遇:相待,对待
D.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就:接近,靠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终己不顾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 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B.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寡 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C.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寡 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D.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己足矣/子其自为计/ 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人,即加刑于人。也指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受刑之人充服劳役的奴隶,《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即是此意。刑人还可指代宦官。
B.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岀,称为“委质”。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进而引申为臣服、归附。
C.近幸,宠信,宠爱,也指君主宠幸的人。其中的“幸”有“宠幸、宠爱”之意,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建时代皇帝亲临也叫“幸”。
D.国士,是指国中才华岀众或勇力过人的人。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种类繁多,如贤士、智士、策士、巧士、勇士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知恩图报。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豫让想方设法刺杀赵襄子,或伪装成刑人,或改变其容貌,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B.豫让为人磊落。他宁愿残身苦形也不愿假意投靠再伺机报仇,他认为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C.豫让心有信仰。他信奉并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之所以愿为智伯而死,是因为智伯以国士礼遇他。
D.豫让为义牺牲。他第二次行刺被擒后,明知自己不能活命,但仍然拔剑跳起来刺杀赵襄 子,最后义无反顾伏剑自杀。
【小题6】把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
(3)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小题7】请根据你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1)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几句诗化用了文段一____这一典故。其中,“壮士发冲冠”概括了当时___场面和人物____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_____之意。
(2)司马迁对荆轲、豫让等人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都将“名垂后世”。“义”是儒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明确表示:_____。(请用《鱼我所欲也》中的原话回答)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得发了呆。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 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⑤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⑥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⑦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⑧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 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 文学的痕迹。

⑨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⑩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 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 “以不可言说的方式” 击中作者的 “美” ,是在蓝天白云背景衬托下的柿子树的果实,它们在作者的想象中如同 “结晶的阳光” ,异常灿烂、耀眼。
B.第⑤段结尾三个疑问句,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虽然用了三个 “是否” 发问,答案却不言自明,蕴含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
C.文章结尾运用反衬、拟人、比喻等手法再次描写柿子树及其果实的形象,呼应前文,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本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标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由表及里,托物寓意,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小题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
(2)作者说银杏树叶美得像“一层锦”像“一幅油画”,可是为什么“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
【小题3】鲁院里的柿子树、塑像分别给了作者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 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 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同志题字,并向***同志请教怎样做诗。***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 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
B.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
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 “兴寄论”。
D.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 家国情怀为核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 论证结构。
B.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 这一观点。
C.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
D.“诗言志” 强调 “言志” 与 “教化” 的统一,“兴寄论” 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 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
B.“诗言志” 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C.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 “过娱论” 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过娱论” ,亟需发挥 “兴寄论” 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 “过娱论” 。
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共1题)

7.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 11 月17 日开幕。本届高交会以“共建活力湾区、携手开放创新”为主题,总展览面积达到 14.2 万平方米, 3300 多家海内外展商、超万个项目参展。本届高交会重点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光电显示、智慧城市、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前沿领域的产品和技术。高交会作为国家级科技盛会,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话题作文:(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