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湖北襄阳五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071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句子默写(共1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离骚》中,作者批判世俗崇尚投机取巧,任意更改道德准则的诗句是“ ”。
②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_ ”两句诗,写桃花源中老人孩童的生活状态来表现此中百姓生活的愉快。
③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通过场景描写来表达对百姓遗忘历史不思进取的现状的痛心的诗句是“ ”。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有 叹①
杜 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注】
①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
②江东客:诗人自称。
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小题1】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小题2】诗的第二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第三联中“穷猿”“老马”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鲁恭,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间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恭直言①,特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许伯等争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
①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②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B.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C.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D.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后自成一家。它与《齐诗》《韩诗》并立,被统称为“三家诗”。现三家诗均已亡逸。我们现在所学的《诗经》,是由《毛诗》流传下来的。
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博士、监生、文学、秀才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出自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伯等争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文后各题。
西西里柠檬
(意大利)皮兰德娄①
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里没有回家。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看见深处的灯火明亮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五年前,如若没有他帮忙,母女二人也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他是市乐队里的长笛手,多亏他发现了苔莱西娜那副珍贵的嗓子。难道能在苔莱西娜的父亲死后忍心看她受苦而不管吗?因为她一无所有就抛弃她吗?何况,还有爱心呢!
啊,那真是上天的启迪,命运的提示!发现她的嗓子是在四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就在阁楼的窗子前,苔莱西娜唱的是一支热情的西西里抒情歌曲。第二天,他就把当乐队指挥的朋友带到阁楼里来了。连续两年,他为她花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租钢琴,买乐谱,给指挥一些友好的酬谢。苔莱西娜全身心燃烧着展翅高飞的愿望,同时对他也柔情似火,那些遥远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接着,他连想都没想,就把当神父的叔叔留给他继承的一座田庄变卖了,送苔莱西娜到那波里音乐学院去完成学业。从那以后,他没有再见过她。他们早就有约在先,他等她五六年,让她无牵挂地去闯出一条路来。他们都还年轻,可以等待。
一阵响亮的门铃声把他从回想中拽出来。接着,他听见了马尔塔大婶尖声尖气的说话声。他伸长脖子向里面灯火辉煌的客厅探望,看见许多身穿燕尾服的先生们在喧闹。那一阵长久的刺耳的笑声更在他心里引起强烈的痛楚。是苔莱西娜在笑吗?上帝呀,她为什么笑得如此放肆昵?
一声压低的呼唤使他张开眼睛,他看见马尔塔大婶站在面前。
“怎么,米古乔……是你在这里吗?”老太太慌忙地说下去,“为什么不报个信儿?今晚正好……是苔莱西娜的庆祝会,她的专场演出……啊,上帝,上帝……”
好像只过了几分钟,又好像过了一百年,客厅的门再次打开。他听见丝绸的簌簌声和匆忙的脚步声,看见亮光一闪,仿佛房间里猛然灯火齐明,照得他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苔莱西娜……”
话到嘴边却说不下去了。啁,简直就是女王驾临!
他的脸烧得绯红,瞪着眼,张着嘴,傻里傻气地盯着她看。她怎么会是……这样呢?袒露着前胸、肩膀、手臂……浑身珠光宝气,绫罗绸缎闪闪发光……她对他说了什么?那声音,那眼睛,那笑容,丝毫都认不出是她,而像是梦中的幻影。
苔莱西娜走了,他静默了许久,沉浸在刚才的情景里。在黑暗中,他看见他们之间裂开着一道鸿沟。一切都结束了……早就结束了。他曾自认是这个“女王”的未婚夫,苔莱西娜亲口答应过他的,这是真的;可是,当初他如何能够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呢?他为她开辟了这条道路,结果呢,她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让她陪着那些先生吧,那里才是她待的地方。我……见到过她,心满意足了……我走了。”
“可是我,我已经看管不住她了,我的孩子……”老太太双手哆哆嗦嗦地蒙住脸,但还是控制不住地让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流。
米古乔压住心头怒火,尽量轻柔地说:“马尔塔大婶……别哭……”
他从桌子底下拿起手提箱和布袋子。这时,他想起在布袋子里装着他从家乡给苔莱西娜带来的鲜美柠檬。他解开布袋的口,用一只胳臂在桌子上挡着,把那些芳香的鲜果倒在上面。
“如果我把这些柠檬都扔出去,”他又说了一句,“砸到那些先生的脑袋上,怎么样?”
“千万不要这么干。”小老太太涕泪交流地呻吟道。
“不会的,什么也不干。”米古乔接着说,一边苦笑着把空口袋塞进衣兜里。他拿起一个柠檬,举到她的鼻子底下。
“您闻闻,马尔塔大婶,闻一闻咱们家乡的泥土味儿……我本来是带给她的,但是,现在,我只留给您一个人。您记住了,只给您一个人……”
他重新提起小箱子,走出去。门外大雨滂沱。一种痛苦的失落感袭上心头:孤身一人,在黑夜里,被遗弃在一座陌生的大城市里……在宴会快结束时,苔莱西娜再次出现在小房间里,她看见妈妈又在那里独自垂泪。
“他走了?”她问道,感到很意外。
马尔塔大婶不看她,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苔莱西娜目光茫然地呆想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可怜的人……”
说完又立刻微笑了。
“你看哪,”母亲对她说,“他给你带来了柠檬……”
“啊,真好看!”苔莱西娜一下子跳了过去。她将一只胳臂紧贴在腰前,另一只手往怀里装柠檬,尽可能多地捧走一些。
“不行,不要拿到那边去!”母亲强烈反对。
可是苔莱西娜耸耸肩,跑向客厅,一路嚷道:
“西西里柠檬!西西里柠檬!”
①皮兰德娄:(1867 -1936),意大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著有300多篇短篇小说、7部长篇小说、40多部剧本和7卷诗集,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于笔端融汇感情,使小说的描写真切而动人。无论是叙乐事还是写悲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B.小说对人物心态的刻画非常逼真。比如小说结尾处苔莱西娜听说米古乔走了,始而“意外”,接着“呆想”“叹息”,完了“又立刻微笑”,极富层次感。
C.小说善用对比手法,比如苔莱西娜命运发生转变前后的对比,她的华丽服饰与米古乔寒酸的外表的对比,房间的昏暗与客厅的豪华、辉煌的对比,都十分鲜明。
D.在小说中,苔莱西娜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她来自遥远而贫困的乡村,可功成名就后,就无情抛弃了昔日的恋人,投身于名利场中纸醉金迷的生活。
E. 作者在近百年前写下的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时有出现,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所带来的结果,人们不能不面对和思考。
【小题2】请结合全文,对米古乔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划线段)的作用。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后半部分出现的“西西里柠檬”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学家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中文版2001年初首次面世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少棠作序称:“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英文著作《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这部力作“使当时流行英语世界的其他汉学史著不得不重新反思他们研究背后的文化观点”。
徐中约先生已于2005年作古,但是这部《中国近代史》,英文原著已出到第六版,中文译本也已经十余次印刷,被美国四百余所大学的历史系定为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
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徐中约出生于二十年代上海一个殷实之家。但是,他刚上中学,就遇到时代和社会剧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家国不保,从此他不得不走上一条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由于战乱,他就读的燕京大学迁到成都。日本飞机随时来袭,警报拉响时大家不得不到郊外,或农家、或小庙躲避,食物稀少,庙里老鼠乱窜,困扰不堪。
四十年代末,带着对民族灾难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徐中约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师从费正清教授。当时的哈佛历史系,大家云集。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兰格的学问为他打下一个世界历史大视野的底色。徐中约曾很动感情地回忆说:“我那时年轻,天天在哈佛图书馆看书,兰格教授已经高龄,还是天天颤颤巍巍地到图书馆来,翻开一本本落满尘土的大地图册,用放大镜在上面仔细查找。我当时非常感动,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和他一样用功一生。”
徐中约在海外几十年中,成年累月、独自孤寂地行走在极其浩瀚的历史档案、统计数字、文献材料之中。为了西方世界读者的理解方便,他甚至把中国和西方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也一一列出,终成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他在做这些工作时,经常外受变动中的中美关系的干扰,内受自身健康状况恶化的煎熬。
当年哈佛大学历史系东亚研究阵容强大的教授团体,形成了一种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即在阐述西方与东亚,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时,用“冲击——反应”模式来概括。强者冲击弱者,似乎是天经地义。这一思想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学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明显地另辟蹊径。他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1980年春天,徐中约曾到北京讲学。他说,为什么要做中国近代史研究呢?主要是从几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有个问题必须要想,即中国的“国格”(identity)是什么? 这个“国格”,现在还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还在继续探索。“identity”一词,后来多被翻译为“身份”“个性”“特性”。在全球多元文明激荡交融的过程中,这个被徐先生称之为“国格”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中国所独有。
徐中约曾无数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一遍又一遍出现,如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古今中外,尽在其中。
“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首先就是外部世界之巨变。讲中国近代史,必须说透中外关系史这一层。《中国近代史》在中外关系史上的着力描述中,透着一种很大气的融通和连贯。因为有着对当时的世局和中国国内之局的双重了解,徐先生在谋篇布局中,也就将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打通了写。要对付“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的挑战,必须要有这个大格局。
2001年一月,《中国近代史》中文版面世之时,徐中约在美国加州的家中写下了以下文字:“汉唐元清盛世,国人向以为荣,但该时之天下,只是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而已!二十一世纪之中国,具有庞大潜力,足以推进中国更上层楼。”而在英文版第六版的序言中,他收笔之言是:“在太平洋两岸都需要有睿智贤明的治国之道。”
(摘编自袁明《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相关链接】
①《中国近代史》全名《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通常我国学界的“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的历史,而这部近代史却是从1600年(明万历年间)到2000年,长达400年。(百度百科)
②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不大,仅就徐中约对近代史上限的确定来说,很难让人完全信服。徐中约的结论,即中国的近代仍旧是未完成的“近代”,显见作者醉心于长时段历史写作的雄心,事实上作者也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全新范式。(《新京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徐中约就读的哈佛大学历史系大师云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兰格的学问为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开阔了视野。
B.西方汉学界有一种文化偏见,即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看作促使中国回应并发展的动力,这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看待中国近代史。
C.徐中约之所以多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是因为他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穷。
D.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是针对西方读者写的,是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而中美关系不断动荡对这部书中他的学术观点也产生了影响。
E.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上限推到400年前,是想强调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背景,这与他否认中国近代史是对西方的被动反应的观点相吻合。
【小题2】徐中约写出煌煌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在徐中约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看法中包含着他对历史研究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5.材料作文(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户外真人秀是目前电视台追捧的娱乐热点,情感、游戏、旅游等各种玩法让明星们忙得不亦乐乎。面

对荧屏上的“真人秀热”,河南卫视却剑走偏锋,首次将“文学”这个抽象名词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从5月15日起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节目将作家蒋方舟、蔡崇达、张晓晗、陈谌等人,与演员张晓龙、吴樾、柯蓝、李乃文等人混搭一处,让这些作家和演员一起在电视上秀文学,用电视真人秀形式来表现文学写作。这档节目在获得赞许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对“文学与娱乐节目结合”这种形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共1题)

7.
下面是“企业贷款担保流程对比图”,请简要说明改革后的担保流程与现有担保流程相比,对企业而言具有哪些优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