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阐述性的说明文与议论文相近, ,有着更为严密的论证和更为充足的论据。
①只要求大体明白
②因为两者都用了议论的方法
③前者的写作目的是要使人有所知
④都要探讨“为什么”
⑤但是,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⑥而后者则是要使人信服
A.④②⑤③⑥① | B.②④⑤③①⑥ | C.②⑤③④①⑥ | D.②④⑤⑥③① |
2.句子默写- (共1题)
⑴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⑵恨相见得迟, 。
⑶亦欲以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⑷渔父曰: ,而能与世推移。
⑸秦人 ,而后人哀之。
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⑺ ,只是朱颜改。
⑻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要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曾预测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小题1】围绕“诺奖潜规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小题2】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中国科学界应如何缩小与“诺奖”的距离?
4.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