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5月仿真模拟联考试题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974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2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3)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3分)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第十三》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体现出儒家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题3】(小题3)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小题1】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4.材料作文(共1题)

5.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时常被潮流所裹挟,看别人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热闹都要参加,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过。其实,人贡献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也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根据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5.语言表达(共4题)

6.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新闻短评,150字左右。 (6分)
2015年4月15日,武汉某大学斥资400万元修建“校园长城”的图片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该项建筑确有“缩微长城”的视觉感,全长1.6公里,还设置了一些“关隘”,内设楚汉关、雄关、银杏关、雁门关、武胜关等。 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重阳介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校园长城”出于四个目的,一是校园车辆急剧增加,难免出现人、车抢道的现象,校园长城多为4—6米宽的架空连廊,连通了校园多数教学楼,可作为人行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二是长城乃中华民族历史的著名建筑,建设“校园长城”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三是供师生登高望远、运动健身;四是城台下面建造有“长龙书院”,提供给一批摄影、文学类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办公场地。
(摘自2015-04-17人民网)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低头族”,是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饭时,几乎都在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人,以年轻人为主。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 低头族随处可见。如今,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笔记本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
(节选自百度词条“低头族”)
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具体描述火车、地铁、公交车上或者其他场合下“低头族”痴迷于数字终端的场景,150字左右。
8.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___;中年读书,如__;老年读书,如__,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_________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
【小题1】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台上玩月隙中窥月庭中望月
B.庭中望月台上玩月隙中窥月
C.隙中窥月台上玩月庭中望月
D.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
【小题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9.
“微文化”起源于微博客的风(___)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微文化”正以其“___”的内涵和“___”的外延,通过一些看似“___”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户用140个字就能(___)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___)聚成大磁场,“___”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潜移(___)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靡mí 记荟 墨B.靡mǐ纪汇默
C.靡mǐ 记汇 默D.靡mí纪荟墨
【小题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微言大义微不足道无微不至微而深厚
B.无微不至微言大义微而深厚微不足道
C.微言大义无微不至微不足道微而深厚
D.微而深厚无微不至微言大义微不足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