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临汾一中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1899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所谓吃穿不分离,如果说靓丽的穿着是通过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获取自我的价值,那么像吃饭,特别是一个人吃饭这种纯粹冷暖自知的项目,却依然费心经营,吃得精致舒心,则表达的是一种美感的慎独——  
A.当我们独处时,只为取悦自己,此时,依然追求着生活的美好。
B.当我们独处时,依然追求着生活的美好,此时,只为取悦自己。
C.此时,只为取悦自己,当我们独处时,依然追求着生活的美好。
D.此时,只为取悦自己,我们依然追求着生活的美好,即使我们是独处。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在极写蜀道之高险后,接着又极写蜀道盘旋曲折的句子是:“ ”。
(2)《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前的准备过程。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小题1】本诗写了哪些“途中”的景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2】本诗颔联写景极富情趣,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中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们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 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面积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 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中国”两个字从3000 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二字的首次出现,是在一件被考古学家称为“何尊”的青铜器上,该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B.武王攻下商朝首都,举行仪式向上天报告,并铸尊记事,尊上铭文就记载了武王已占有中国,将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统治它这件事。
C.“中”是个象形文字,本指商朝人召集部队和集合民众的大旗,因集合时旗帜总是处于中间,又引申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D.“国”的本义比现在“国家”的范围小得多,是指有人口、有土地、有人守卫、四周有城墙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与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并非所有的国都可以称为“中国”,只有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有资格称为中国。
B.东周至战国后期,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这时的诸侯国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C.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始,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包括进驻中原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如契丹人刚建立辽朝就自称“中国”。
D.“中国”的概念是由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其外延越来越大,从当初的“天子之国”这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后来成为了各个王朝所统辖的这个国家的代名词,如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
B.各统一的王朝除了有自己的国号外,还有一个统称就是“中国”,而“中华民国”则有“中华”和“中国”两个简称,后来基本都是用“中国”。
C.中国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就是指中原,但中原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既可指处于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又可包括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D.“中国”的含义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或单纯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是一部包括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5.材料作文(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近年来,虽然整形失败的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容业的异常火爆,而在整形的队伍中也不乏高中生的身影。据了解,整形热的出现,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
2015年身为阿里巴巴掌门人的马云,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介绍马云:“深凹的额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颜值时代,是“造脸”还是“修心”?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共2题)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
7.
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小题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为陈述对象,得出结论。
【小题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