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81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终年寒冷、降水稀少,几乎没有植物生长的气候是(  )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诗句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小题1】本诗颔联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B.公之弟 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C.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D.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袖子里有倒兜 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小题3】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小题4】翻译文中语句
(1)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2)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但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翻开我们的文学史,透过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更早的诗经、楚辞等文学形式的表象,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三百,原本大都是可以“弦而歌之”的民间歌谣;楚辞,是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文化人的歌辞;唐诗,多为可以吟唱的“歌诗”“声诗”;宋词,是专为歌曲词牌而填写的歌词;元曲,更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它的名称中,也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使人想到常常在街头巷尾飘然入耳的流行歌曲。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各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而且,元曲与之更有一种相似之处:在它自身所处的时代,它是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正如我们今天对流行歌曲并不一定在意,抑或看不起它一样。然而,就是这些下里巴人使人们终于有一天幡然而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夸张一点说,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
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元曲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有着明确的观念——为了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必须更多地表现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而诗词则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在形式上,元曲更少格律、语言和风格上的限制,因而能更为自由地表达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切。
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细微、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喜悦与遗憾,渴望与失望……以及深藏在这背后的爱与恨。他们的描绘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曲尽人情,那么的动人心魄,尽管我们没有听到而且再也无法听到那些存于我们想象中的音乐的旋律。这便是元曲,史诗般的文学。
元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类似于宋词,多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不同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二是杂剧,即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三是戏文,即以南曲演唱的戏曲。
在中国文学史上,向来有“词山曲海”的说法,比喻曲作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但由于元曲是非正统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流散十分严重。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收藏、出版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清代是寂寞的,对于元曲来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潮的兴起,使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通俗文学,寻找文化与艺术的本真,寻找对抗正统的利器。于是,元曲再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元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虽然是元代最为低下的艺术形式,但却是元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正如唐诗之于唐代、宋词之于宋代。
B.元曲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以至于其只剩下音乐——“曲”的意义,它是以韵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下里巴人。
C.元曲,尤其是其中戏曲的部分是大众文化的代表,这与作者为面向大众的演出而作、更多地表现普通人关心的话题的创作观念有关。
D.元曲充分展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能让我们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绪与感受,尽管我们再也无法听到它的音乐旋律。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使作品能够迅速反映特定情绪、更富于感染力的短小的体制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是真正关心生活和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B.元曲能成为史诗般的文学,除了元代的作家们天才地把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的原因外,还因为它是元代独有的文学表现形式。
C.元曲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是“乐府”,这一认识并非一开始就为人们所普遍认可,而是有一个逐渐被认知的过程。
D.散曲、杂剧和戏文是元曲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而小令类似于宋词,更多地咏叹个人的主观感受,套数则是组曲。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那些“高尚之士”“性理之学”视为刍狗的元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
B.“词山曲海”这一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元曲作品的数量之多,但也正因其浩如烟海,它难以成为正统的文学,流散情况十分严重。
C.明代中叶以后和“五四”运动以后,先后出现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元曲作品的高潮,“五四”运动后的研究更具有时代性。
D.文中王国维先生的话虽然能论证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但也多少有些把文学神化和偶像化的意味。

6.语言表达(共2题)

6.
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⑴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⑵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⑶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7.
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修Ⅱ《唐宋散文选读》第18课《心术》一文,有“故士皆委己而听命”这句,某高中的学生小武在学习时认为,该书的第74页注①:“【委己】委屈自己,指主动献身”是不准确的。于是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燕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2版),第340页“委”条:委wěi①(动)顺从。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优柔~从,以养群类。②(动)托付,交付。汉·贾谊《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命下吏。③(动)放弃,舍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与人期行,相~而去。……未收录有“委屈”义。请你代他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一封信,反映他的疑问。要求注意格式,要注意与所提供的内容相符,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15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