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北京9月21日电 (王庆凯)近年,a中国文化产业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近年也取得了突破性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经稳步升至逾1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1%。
这样一个资本庞大的IP产业源头,b正是来自于网络作家笔耕不辍的创作。当大量网络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后,背后的网络作家也愈发引人关注。
中国网络作家村负责人沈荣表示,现实中,c由于网络作家门槛较低,整个网络文学行业内有1400多万创作者,99%以上都是基层创作者,他们从事创作多是为了文学梦想,收入不高。据统计,顶尖网络作家版税上千万元,但90%的网络作家月收入险过千元。
作为自由职业者,网络作家往往是生活无基础保障、无稳定收入的弱势群体。 ,中国网络作家村与轻松筹联合发起网络文学领域首个对平台内全部签约作家的健康保障公益计划——心源计划。
d据悉,计划得到掌阅、咪咕阅读等20多家网络文学平台支持,覆盖500万余名网络作家。(完)
【小题1】依次给文中空缺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步 追寻 日前 | B.进步 追溯 目前 |
C.进展 追寻 目前 | D.进展 追溯 日前 |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据统计,顶尖网络作家版税上千万元,但90%的网络作家月收入险过千元。
A.部分作家思想觉悟高,主动交税。 |
B.部分网络作家生活较奢侈。 |
C.大多网络作家不需要交税。 |
D.大多网络作家的健康堪忧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
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李大性,字伯和,端州四会人。少力学,尤习本朝典故。以父任入官,进《艺祖庙谟》百篇。又言:“元丰制,六察许言事,章惇为相始禁之,乞复旧制,以广言路。”从臣力荐之,迁一秩,为湖北提刑司干官。未几,入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丁母艰,服阕,进《典故辨疑》百篇,皆本朝故实,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孝宗读而褒嘉之。擢大理司直,迁敕令所删定官,通判楚州。郡守吴曦与都统刘超合议,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实晋所筑,最坚,奈何以脆薄易坚厚乎?”持不可。台臣将劾其沮挠,不果。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召大性除太府寺丞。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为户部侍郎,升尚书。朝论将用兵,大性条陈利害,主不宜轻举之说,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充荆湖制置使。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凡三十八万缗有奇。前官虚羡①,凡十有四万五千缗,率蠲放不督,民流移新复业者,皆奏免征榷。边郡武爵,本以励士,冒滥滋众,大性劾两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率缴上毁抹。江陵旧使铜镪,钱重楮轻②,民持赀入市,有终日不得一钱者。大性奏乞依襄、郢例通用铁钱,于是泉货流通,民始复业。除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惠。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
[注]①羡:盈余。②钱重楮轻:指纸币不能兑换成铜钱,贬值。楮: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
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
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 |
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 |
A.李大性积极进言,主张广开言路。他因父亲的恩荫步入仕途,积极进献文章;他反对章惇禁言的做法,认为应该恢复以前的进言制度。 |
B.李大性关注边防,为政务实。楚州郡守和都统想弃城而去,李大性表示反对,差一点被台臣弹劾;李大性把察访情况如实报告朝廷,有官员被惩处。 |
C.李大性不惧权贵,力除弊政。他反对出兵打仗,得罪人而被调出京城;前任官员不追讨欠税,他予以纠正;有人利用边防政策进行舞弊,他予以处理。 |
D.李大性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江陵地区使用铜钱,纸币贬值,有人做买卖一天换不到一枚铜钱,李大性建议使用铁钱,解决了民生问题。 |
(1)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核其正舛,率有据依。
(2)江陵当用兵后,残毁饥馑,继以疾疫,大性首议振贷。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但是这种浮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做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式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
B.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
C.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 “外求光辉”。 |
D.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
A.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
B.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 |
C.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
D.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趣。 |
A.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
B.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
C.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
D.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
四世同堂(节选)
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种着他的三亩地的常二爷进城来看他。德胜门已经被敌人封闭,他是由西直门进来的。背着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气走到祁家。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象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尖端上还顶着黄花的黄瓜,那么清鲜可喜。
听到常二爷的声音,老人从心里笑了出来,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已经都红了,老人的眼看到那发光的红色,心中忽然一亮;紧跟着,他看到常二爷的大腮帮,花白胡须的脸。他心中的亮光象探照灯照住了飞机那么得意。
“常老二!你可好哇?”
“好噢!大哥好?”常二爷把粮袋放下,作了个通天扯地的大揖。
小顺儿的妈闻风而至,端来洗脸水与茶壶。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进来。
大家团团围住,看常二爷喝茶,吃面,听他讲说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难,都感到新颖有趣。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条,一中碗炸酱和两头大蒜,都吃了个干净。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汤,几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说了声:“原汤化原食!”
大家的高兴,可惜,只是个很短的时间的。常二爷在打过几个长而响亮的饱嗝儿以后,说出点使大家面面相觑的话来:“大哥!我来告诉你一声,城外头近来可很不安静!偷坟盗墓的很多!”
“什么?”祁老人惊异的问。
“偷坟盗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头这些日子怎么样,我不大知道。城外头,干脆没人管事儿啦!你说闹日本鬼子吧,我没看见一个;你说没闹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劲儿咕咚大炮。打下点粮食来,不敢挑出去卖;不卖吧,又怎么买些针头线脑的呢?近来就更好了,王爷坟和张老公坟全教人家给扒啦,我自己的那几亩旱也不收、涝也不收的冤孽地和那几间东倒西歪痨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心你的那块坟地!大哥,你托我给照应着坟,我没拿过你一个小铜板,你也没拿我当作看坟的对待。每年春秋两季,我老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心眼放正,老天爷看得见!现在,王爷坟都教人家给扒了,万一……”
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而都想不出办法来。瑞宣只说出一个“亡”字来,就又闭上嘴。他本来要说“亡了国,连死人也得受刑!”可是,说出来既无补于事,又足以增加老人们的忧虑,何苦呢,所以他闭上了嘴。
天佑太太说了话:“二叔你就多分点心吧,谁教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呢!”
“就是啊,老二!”祁老人马上也想起话来,“你还得多分分心!”
“那用不着大哥你嘱咐!”常二爷拍着胸膛说:“我能尽心的地方,决不能耍滑!说假话是狗养的!我要交代清楚,到我不能尽心的时候,大哥你可别一口咬定,说我不够朋友!”
常二爷看见祁老人眼中的泪,不敢再说别的,而只好横打鼻梁负起责任:“得啦,大哥!什么也甭再说了,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说完,他背着手慢慢往院中走。来到院中,他故意的夸奖那些石榴,好使祁老人把眼泪收回去。祁老人也跟着来到院中,立刻喊瑞丰拿剪子来,给二爷剪下两个石榴,给孩子们带回去。
这时候,天佑太太在屋里低声的叫瑞宣:“老大,你搀我一把儿,我站不起来啦!”
瑞宣赶紧过去搀住了她。“妈!怎么啦?”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扶她卧倒,他呆呆地看着她的瘦小的身躯。他不由得想到:她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去,而死后还不知哪会儿就被人家掘出来!他是应当在这里守着她呢,还是应当象老三那样去和敌人决斗呢?他决定不了什么。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祁家人在常二爷拜访时情绪波动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北平百姓的生存状况。 |
B.常二爷比祁老人小十多岁,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文章以“当初不知怎么论的”相评论,强调这样相称极为反常,不为人们所认可。 |
C.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常二爷“说假话是狗养的”“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虽然粗鲁和愚昧,但符合农民身份,真实可信。 |
D.从人物对话来看,瑞宣是天佑太太的儿子,祁老人的孙子,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爱国青年,但在犹豫之中,还没有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
E.常二爷说到的乡下偷坟盗墓的事,对天佑太太打击最大,她担心自己死后也会被人挖起,突然无疾而恙,站不起来,以至需要儿子搀扶。
(2)第三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即“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都已经红了”一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常二爷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 ,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____ ,_____。
(3)《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 (共2题)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想起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