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最近中国又建超级工程,中国航夭科工集团提出要研制一种“高速飞行列车”,这种超级高铁最高速度可达惊人的4000公里每小时,这是什么概念?民航客机一般时速为900公里,南车验证性动车的实脸速度达到605公里每小时, Hyperloop One超级高铁理论速度1200公里每小时,日本磑悬浮列车在试验时过581公里每小时的极服速度,复兴号商业运营速度是350公里每小时。
高速飞行列车的原理是( ),铁轨建立在密闭的真空或半真空轨道,用降低空气阻力的方式提升速度,最终实现“近地飞行”。不仅拉近城市之间的时空距高,还不受天气影响且不消耗化石能源。该项目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出的方案,该公司参与过“神州”系列飞船和“嫦城”探月工程的生产,研制,测试,监控,还参与过许多军用装备的技术研发生产体系,此次超级工程可不是 ,这个高速飞行列车计划是他们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地面交通领領城的大胆构想。
“时速4000公里的地面飞行列车”迅速被刷了屏,不少网友已经在为能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下一代交通系统 ,似乎它 ,正携凤带闪,扑面而来。
但也有人为此表示担忧,在此速度下,京津之间,真是“分分钟”的事情;京沪、京汉等,理论上仅需十几二十分钟。回到国内、当下,在幻想“时速4000公里”之前,把更多资源投入城市内通勤问題的解决似乎更加 ,因为它是使中间那“十几二十分钟”变得有意义的前提。至于几十年、甚至百年后,这个幻想速度能否成真,能否有用,谁知道呢!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该公司参与过“神州”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生产、研制、测试、监控等任务。 |
B.该公司参与过“神州”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测试、生产、研制、监控。 |
C.该公司参与过“神州”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监控等任务。 |
D.该公司参与过“神州”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监控、生产、研制、测试。 |
A.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 |
B.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 |
C.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 |
D.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 |
A.捕风捉影 声名鹊起 呼之欲出 目不交睫 |
B.空穴来风 欢呼雀跃 呼之欲出 迫在眉睫 |
C.空穴来风 声名鹊起 栩栩如生 目不交睫 |
D.捕风捉影 欢呼雀跃 栩栩如生 迫在眉睫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陈 亮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淳熙十五年岁末陈亮跋涉数百里,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别后二人曾作调多首反复赠答。据词中却忆去年风雪”一语,知作于淳熙十六年。②次骨,至骨。③用刘备批驳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诸葛亮那样的事业,只有在位者才能去做,平民百姓是无法去做的,所以说尽了等于没说。 |
B.“樽酒”四句既忆去年相聚的欢欣也有眼前关山阻隔互相思念的痛苦,还有志难酬而早生自发的悲愤。 |
C.“天下”二句是说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卖刀剑换买锄犁一类耕田的铁器。 |
D.其文辞典丽宏富,平易自然,用语曲折摇曳之致,即兼具精警奇肆与蕴藉含蓄之美,极富艺术感染。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州郡数命,植皆不就。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
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岁余,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国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勢,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遂槛车征植,减死罪一等。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
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圆止之,进不从。及卓至,罘陵虐朝廷,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食,将诛植。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又议郎彭伯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辕出。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所著碑、诔、表、记凡六篇。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
B.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
C.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
D.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后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
B.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发明者一般认为是公输盘。 |
C.五经,指《诗经》《论语》《礼记》《周易》《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
D.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
A.卢植有文韬武略。九江蛮寇叛乱时朝廷拜他为九江郡太守,蛮寇即宾服叛乱平息。卢植通古今学,与人一起在东观校勘《五经》,并参与续写《汉记》。 |
B.卢植为官刚直,不屑于溜须拍马。皇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军营里观看贼情,左丰向卢植索贿,卢植不听人劝,坚决不向左丰行贿左丰回到朝廷即进谗言。 |
C.卢植忠心为主,不畏惧强权。皇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征召董卓进京,卢植竭力劝阻。后董卓意欲废立皇帝,只有卢植独自一人上书抗议反对。 |
D.卢植年少时学习专心致志,不为外物所扰。他年少时和郑玄一同从师于马融,马融经常安排女伎歌舞于前,而卢植从未瞧过一眼,因此为马融所敬重。 |
(1)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2)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对窗的猫
王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棱着,像是在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会是什么动静呢?以至于它们那么认真专注,又有耐心。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妤奇。她賣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试探着,努力往楼下张望。楼下除了散乱的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見这两只小猫的。电视是儿子孝敬的,说是在看,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沤“瞎”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隔了层什么呢?林老太想想,幽自己一默说:“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幽默归幽默,去拌虚幻的毛玻璃,世界依然是坚硬的现实。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儿子不是没谈过,有次还把女孩子带回家里来,林老太一激动,就包了一個大大的红包给地。但那女孩子与她似乎只有一个红包的缘分,之后彼此再未谋面。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声。林老太一惊,赶紧去阳台收拾衣物,又一个接一个把窗子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一虽说猫有九命,林老太心里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迷离,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她终于忍不住了,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儿子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儿子孝顺,早餐做好后顺便把中餐也准备了林老太只需热一热就行。
电话接通,儿子警觉地问她什么事。她不能让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终于释然,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
儿子再三追问,老妈,除了猫的事——还有没有什么人的事?
林老太默然无语,边在心里嗔怪儿子,边挂断了电话。她暗自埋怨,这是瞎操的什么心。但她偏是个藏不住事儿的人,越是想放下,心里越是放不下。林老太打开防盗门,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阬,林老太已经打上了厚厚的石膏,躺在病床上轻声呻吟。
护士打针的动作很娴熟,林老太却疼在心里。不过,发现年轻护士姣好的身材,虽然隔层口罩看不清容顔,但林老太还是为之一振,让儿子请假来陪护,说不定和哪个小护士就谈上了。林老太心头的阴云消散了许多。
林老太也没高兴糊涂,她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对窗人家。
儿子拗不过,只好照办。先是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睡眼惺忪地出来,狐疑地打量他良久。搞清事情原委;那人慢慢回忆说,里面好像住着一位老人,有些日子了吧,没见老人出来过。
几经周折,老人的电话始终打不通,亲友又都在外地,虽万分焦急,但确实一时难以赶来。那就报警。警察找来了开锁公司的人。
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現,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他的身子半弓,如一只趴卧的大猫。白瓷砖上,是一摊暗红的血迹。人已经昏迷,所幸尚有呼吸。众人七手八脚,齐心协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之后,儿子忧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赶紧再次飞身冲上六楼阳台看。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已是夜半时分,林老太正闭着眼睛假寐,儿子轻手轻脚走过来,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跟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遂暂时忘却身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接着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6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这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这句话表现了林老太因守寡后生活艰难而痛苦悲伤地患了眼疾,也表现了林老太和这现实世界的隔阂。 |
B.“在楼字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一场大风,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C.林老太晚年时的心病是儿子的婚事,她在医院里“心头阴云消散了许多”,就是因为她想到儿子来医院就会和护士谈恋爱,可见她爱子至深。 |
D.结尾处揭示了两只小猫是一双雪白的鞋子,这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章前面有多处伏笔,比如小猫儿几个小时不动,就是一处。 |
【小题3】“对窗的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质量观即人们对质量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总体反映,它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质量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晨阶段,对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质量观。
早期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并不清晰,质量管理专家给出的质量定义也不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他认为“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样就将质量问题转換成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问題,这是从生产角度来定义的质量即只强调产品要达到规定要求或标准,而不管消费者有什么需求和意见。20世纪6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质量是产品的适应性( Fitness for use),强调产品要适合用户的使用需要,任何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顾客需要,不管它多么符合产品标准,也不是好的质量,这是人们首次从用户的角度认识和定义质量。在更为关注需求的质量观念下,好的质量就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不同,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期和情况下对同一产品的质量也具有不同的期望,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会不断上升。因此,在这种质量观下,质量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概念,在其指导下的质量活动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跟踪消费者的需求,永无止境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生产能够满足消者需求的产品。从关注生产方的质量观转变到关注需求方的质量观,这是质量观的一次转变。
质量观的这次转变并没有改变质量的定义对象,质量观及质量活动的本质还是国绕着产品来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质量的定义对象逐渐从产品扩展到服务、过程、组织和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意組合,质量的外延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此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质量观是:质量是指产品服务或使用过程中对顾客需求的适应性,即“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这一观念强调质量工作不仅是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要抓组织的质量、体系的质量、工程质量和人的质量等,甚至后者的作用更重要,要求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全员、全过程、全面管理,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要求所有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质量意识,进行质量责任的考核,形成企业内部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闭环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其指导下的质量活动强调“三全”管理:全面的质量,不限于产品质量,而且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在内的广义的质量;全过程,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节的全过程;全员参与,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由关注产品的质量转变到关注组织的质量,这是质量观的又一次转变。
(摘编自杨幽红《质量观是质量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质量行为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质量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
B.“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个观点仅仅强调产品要达到规定要求或标准。 |
C.从用户角度来理解质量,好的质量是指产品既要达到规定要求还要满足顾客需要。 |
D.不同时期和情况下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质量有不同期望,故而质量是一个动态概念。 |
A.文章用质量观的两次变化来论证质量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属于事实论证。 |
B.文章将质量观的两次转变进行了类比论证,明确告知读者二者的不同之处。 |
C.文章的论述过程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质量观的变化。 |
D.文章的论证结构非常完整,首段起到了总领作用,二、三段围绕首段展开。 |
A.相对于质量观的第一次改变,质量观在第二次改变时,质量的内涵有了变化。 |
B.社会不断发展必定会使质量的外延和内涵无限度进行扩展,甚至扩展到人的质量。 |
C.在质量观第一次发生转变后,人们都能接受的质量观是“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
D.对质量的全面管理,不只是管理产品质量,还有服务质量或工作质量等广义的质量。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__________”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感叹;用“__________句写出词人在花径踱来踱去,心绪难宁的形象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曲的特点。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质的飞跃:“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
6.材料作文- (共1题)
今年9岁的马如松曾是大伦初级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2001年退休后,他开始利用每周六、日的时间在家里开设辅导班,义务給孩子们补习数学。问起马老师,为什么开义务辅导班,还能坚持17年?他的一番话朴质却深情:“我也曾经是一名孤儿,但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培养,我才能做一名人民教师。我得感恩,这份初心不能忘记,我也就忘记了年龄。”“人也要活到老,学到老。”马老师说,尽管已经79岁了,但是他不服老,家里订了很多报刊杂志,他也喜欢钻研难題,经常把最新的中考、高考试题拿岀来琢磨,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他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