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2题)
材料一 “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材料二 下图所示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临海,位置优越,是全国唯一集工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城、沿江居住生态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
(1)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六次人口普查,杭州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材料,描述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2)2000年11月24日杭州市政府决定自该日起撤销“杭州市控制城市人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人口容量角度分析其原因。
(3)读材料二,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优势。
(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请写出杭州所属的地域文化名称,并从生产文化和饮食文化方面描述其特点。
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差异。
(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原因。
(3)描述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的发展会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十大人口国家的部分人口统计数据表与世界近现代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世界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金字塔类型图
(1)材料所述当今世界十大人口国家中,人口发展模式中属于“高增长阶段”的国家是,人口规模趋于缩小的国家是。
(2)据材料可知,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发展模式中“低增长阶段”,但人口增长的压力依然巨大。解释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3)据材料分析俄罗斯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人口政策。
(4)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的人口发展比较理想,其规模突破3亿大关也象征着美国比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据材料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及其原因。
材料一 下表为联合国人口类型划分标准表。

材料二 下图示意国际比较中的中国老龄化进程。

注:发展中国家数据不包含中国的。
材料三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民国家的相关资料表。

注:阿联酋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说明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2)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3)说出阿联酋国际移民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人口2. 38亿,人口增长率高达1. 4%,超过一半人口分布在爪哇岛。爪哇岛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较多、土壤肥沃的地区。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橡胶树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中生长。
材料二:东南亚某区域图
(2)分析爪哇岛发展橡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3)万丹省是印度尼西亚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试分析该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1)结合图示,分析西宁成为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地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


(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材料一 下面是“新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的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是“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示意图”。

材料三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

材料四 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祖国大陆地区的数据

(1)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已达13.71亿,目前除中国以外,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还有________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其他变化还有________。
(2)观察材料一中A处,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分析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请说明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和1990年—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示意图。
(1)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图2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1990 年至 2005 年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变化。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数量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请推测其原因。
材料2: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有学者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 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 2301.91万人。
(3)运用相关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高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
由于经济增长结构、外来人口变动等多方面原因,沿海各省份人口总量的变化差异较大,根据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2000——2010年十年来浙江人口发展和变动态势与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些省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浙江省有别于其他省市人口变动的一些显著特点。
材料一 部分沿海省市2000年到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单位%)

材料二 部分沿海省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及部分沿海省市外来人口(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表

材料三 2010年全国和部分沿海省市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构成图
2010年全国和部分沿海省市制造业部门就业人口的构成图
(注:加工制造业包括纺织化纤、服装鞋帽、轻工食品。
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浙江省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析浙江省的人口发展特征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
(3)针对浙江省人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分析其可以采取的主要对策。

(1)B国大于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说明出现了严重的________化。
(2)A国的人口结构,对该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年轻人的比例________,人口将________;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表格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图所示。请你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A、B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材料一 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0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下图为“2000年与2050年(预测)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 下面图甲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图”,图乙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预测值)统计折线图”。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3)根据材料二中图乙可以看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据材料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
2.单选题- (共38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中等城市1~31年人口变化率图(注: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数)。完成下列问题。
A.总量逐年增长 |
B.90年代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
C.2005年后总人口有所减少 |
D.人口机械增长率持续增长 |
A.1980年后中心城区空心化明显 |
B.1980年以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
C.1990年后城市化速度逐年增快 |
D.2005年后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右图为江西省从建国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I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
B.O拐点出现是受政策因素影响 |
C.II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
D.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
A.老年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 |
B.出生人口性别趋衡 |
C.家庭抗风险能力降低 |
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②① |
C.②①③④ |
D.④③②① |
A.影响①地区人口潜力主要的因素是自然条件优越 |
B.影响②地区人口潜力主要的因素是消费水平高 |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
D.④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矿产资源 |

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 |
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
C.Ⅲ阶段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
D.人口数量在拐点②达到最高峰 |

【小题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
A. 甲→乙→丁→丙 B. 丙→乙→丁→甲
C. 甲→乙→丙→丁 D. 丙→乙→甲→丁
【小题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小题1】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A. 生育率提高 B. 就业率提高 C. 净迁出率下降 D. 人口容量下降
【小题2】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A. 经济 矿产开发 B. 环境 生态保护
C. 政策 国土开发 D. 军事 加强国防

【小题1】我国人口总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为
A.1986-1990年 | B.2016-2020年 |
C.2026-2030年 | D.2036-2040年 |
A.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 B.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C.加快产业升级并加大技术投入 | D.大力发展电子装配类产业 |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将( )
①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②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③缓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 ④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①调整生育政策 ②输出国际劳工 ③提高消费水平 ④推迟退休年龄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小题1】有关2000年来中国性比变动情况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逐渐上升 |
B.逐渐下降 |
C.“十一五”以来首次出现上升 |
D.2009年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1.11个点 |
A.性别比越大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
B.性别比越小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
C.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
D.发达国家不存在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

【小题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
A.城市主要沿长江分布 |
B.城市主要沿海岸分布 |
C.南部城市化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发展 |
D.北部城市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是矿产不足 |
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
B.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 |
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 |
D.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2010年及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新增人口数量少 |
B.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
C.人口总数下降 |
D.自然增长率上升 |
①启动此项政策的国情是老龄化加剧 ②可以使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
③目的是鼓励人口生育 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⑤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⑤ |
读北京市2010年各年龄段就业人口中户籍与外来人口比重图,完成下列问题。
A.30岁以下的就业人口以户籍人口为主 |
B.外来就业人口多在40岁以下 |
C.外来就业人口加速了北京人口老龄化 |
D.北京市人口增长率为较低水平 |
①发展服装、电子装配产业 ②稳步提高房屋租售价格
③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④推进“单独二孩”政策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人口抚养比是指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分为总抚养比、少儿(O -14岁)抚养比、老年(60岁及以上)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15 -59岁)占总人口的比例。 2011年,我国开始出现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和图l回答下列问题。
A.a |
B.b |
C.c |
D.d |
A.2011年后总量减少 |
B.2011年后素质下降 |
C.劳动人口的流动性差 |
D.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 |
①不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逐步延迟退休年龄
③适时调整生育政策 ④加快城市化进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我国小学教育水平在下降 |
B.201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可能最多 |
C.我国出生人口数持续下降 |
D.2020年城市房地产刚需可能最小 |

【小题1】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克服独生子女问题 | B.平衡男女比例失衡 |
C.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 D.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
①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 ②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④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城市蔓延是指城镇建成区年增长率超过人口年增长率。读1997—2006年长江三角洲城镇建成区和人口年增长率图,下列年份中城市蔓延最严重的是( )

A.1998年 |
B.2000年 |
C.2001年 |
D.2004年 |

①常住外来人口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程度
②常住人口增加反映出环境承载力增大
③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变化大于常住人口增速变化
④常住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据图推断该城市人口( )
A.总量逐年增长 |
B.90年代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
C.2005年后总人口有所减少 |
D.目前属过渡型增长模式 |
少年抚养比是指0 -14岁人口与I5 - 64岁人口的比重。图3是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四国的少年抚养出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中国、日本、德国、美国 |
B.美国、中国、德国、日本 |
C.日本、中国、美国、德国 |
D.中国、美国、日本、德国 |
A.少年人口减少 |
B.养老负担加重 |
C.就业几率降低 |
D.人口压力增大 |

【小题1】关于我省各地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2010年温州的常住人口最多,主要是受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 |
B.舟山市的常住人口最少,主要是因为面积小,环境承载力小 |
C.宁波市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
D.丽水市的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因为该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组题下图为“2002-2010年我国某地区某城市人口增长率变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
B.产业升级和转移 |
C.城市高速交通的发展 |
D.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 |
A.东南地区 |
B.西北地区 |
C.东北地区 |
D.西南地区 |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1970年以来,第二产业男性人数开始减少的年份比女性早 |
B.1980年第一产业中男性人数是1960年的一半以下 |
C.1985到1995年间,第二产业中男女就业人数都增加 |
D.第二产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人数的时期,女性早于男性 |

【小题1】据图可知( )
A.人口总量先升后降 |
B.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
C.1990年人口总量最大 |
D.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A.户籍政策的变化 |
B.高房价及购房政策的变化 |
C.产业结构调整 |
D.自然灾害多发 |

【小题1】影响图中10个省级行政区生育率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 人口政策
②文化教育水平
③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
④ 风俗习惯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A.安徽 |
B.贵州 |
C.上海 |
D.广东 |

A.人口出生率最高 |
B.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
C.15-64岁人口迁入多 |
D.人口死亡率最高 |
少年儿童(老年)抚养比指某一人口中少年儿童(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是中国某城市1982-2000年人口抚养比(单位:%)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A.人口出生率上升 |
B.人口死亡率下降 |
C.人口大量迁入 |
D.晚婚晚育的政策 |
读我国某省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A.1990年 |
B.1995年 |
C.2000年 |
D.2010年 |
A.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快 |
B.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
C.老龄人口比重较全国高 |
D.人口自然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若中国总和生育率继续沿着该图趋势发展,将来最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国内劳动人口减少 |
B.国内市场规模缩小 |
C.中青年负担减少 |
D.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

【小题1】图中
A.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位于亚洲 | B.德国人口增长数量大于英国 |
C.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较高 | D.发达国家人口密度普遍较小 |
A.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 B.领土面积更大 |
C.人口自然增长率更低 | D.人口总数更少 |

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明显 |
B.就业结构出现一定的改变 |
C.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
D.65岁以上的人口约增加了1倍 |

【小题1】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
A.人口总抚养比先降后升 |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
3.选择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2道)
单选题:(3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