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有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有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图a、b、c)。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和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图a、b、c)。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和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2.单选题- (共10题)
3.
下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
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
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
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小题2】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1】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
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
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
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A.日照时数与地貌 | B.地面物质与土壤 |
C.坡度与人口分布 | D.地面坡度与交通 |
4.
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平方公里。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湘江新区
【小题2】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湘江新区
A.界线是模糊的 | B.内部发展方向相同 |
C.具有一定的特色 | D.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
A.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 B.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
C.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 | D.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5.
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阶段Ⅰ,该地“地广人稀”“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稠密的水系
②黏重的土壤
③低湿的土地
④湿热的气候
⑤起伏较大的地形
【小题2】从阶段Ⅱ到阶段Ⅲ,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 )

【小题1】阶段Ⅰ,该地“地广人稀”“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①稠密的水系
②黏重的土壤
③低湿的土地
④湿热的气候
⑤起伏较大的地形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③ |
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 |
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 |
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 |
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
6.

【小题1】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小题2】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地形破碎 | B.雨热同期 | C.土质黏重 | D.洪涝多发 |
A.提供工业原料 | B.提供生活水源 |
C.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
7.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小题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小题1】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 B.海拔 | C.水 | D.热量 |
A.地质条件稳定 | B.年降水量增多 |
C.灌溉条件改善 | D.黄河水量减少 |
8.
读浙江和江苏工业结构变动对照表,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与江苏相比,浙江工业结构
【小题2】下列有关今后浙江工业发展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浙江 | 江苏 | ||||||
2000年 | 2012年 | 2000年 | 2012年 | ||||
行业 | 比重 | 行业 | 比重 | 行业 | 比重 | 行业 | 比重 |
纺织 | 11.3 | 纺织 | 9.3 | 纺织 | 11.8 | 通信设备 | 13.5 |
电力 | 9.6 | 电气机械 | 8.9 | 化学原料 | 10.0 | 化学原料 | 11.0 |
电气机械 | 8.1 | 电力 | 8.8 | 通信设备 | 9.1 | 电气机械 | 10.6 |
通用设备 | 6.4 | 通用设备 | 7.7 | 电气机械 | 6.8 | 黑色金属冶炼 | 7.9 |
服装 | 6.0 | 化学原料 | 7.0 | 通用设备 | 6.6 | 通用设备 | 5.5 |
化学原料 | 5.7 | 服装 | 5.3 | 交通运输 | 4.9 | 纺织 | 5.0 |
【小题1】与江苏相比,浙江工业结构
A.优化升级进展相对迅速 | B.优化升级进展相对缓慢 |
C.变化较大 | D.相对合理 |
A.由于远离棉花主产区,应全面关停纺织企业 |
B.由于西电东送工程建设,应全面限制电力行业的发展 |
C.依托产业转移,应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服装产业的所有环节 |
D.应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和企业的科技投入标准 |
9.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下面下列问题。

【小题1】该流域新垦区
【小题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小题1】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
A.面状与点状 | B.线状与岛状 | C.点状与岛状 | D.点状与面状 |
10.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小题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小题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 | B.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 |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
11.
【小题2】在我国形成不同菜系与地方小吃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应包括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性菜点风味流派和地方特色小吃.近几十年以来,带有地城文化特色的餐馆和小吃在全国不断扩散。下图示意的是我国某省区地方特色部分小吃的分布。据此并读图完成各题。
A.闽 | B.浙 | C.湘 | D.赣 |
A.自然环境 | B.文化习俗 |
C.交通运输 | D.物产资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