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陕西省西乡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1489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是说虽然不在上位,但是仍旧心系社稷、忧国忧民。“卑”的次要角色,是由它的字形决定的,
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卑是论资排辈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维系 ②它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甲”,本义是在甲之下 ③一个人为尊或者是为卑不是自己决定得了的,而是社会环境给这个人的定位④没有地位,没有荣耀,没有身份,没有财力,甚至清贫如洗,那就是卑 ⑤也有人不在意自己的卑,而在意自己的鸿鹄之志,有陆游的名句为证,“位卑未敢忘忧国”——卑与心灵相关 ⑥有人挑战尊与卑的界限,比如以次桌的身份贸然坐到了主桌,于是引来各种眼神的注目
A.③①⑤⑥②④B.②①③④⑥⑤C.③①④②⑥⑤D.②⑤⑥④①③

2.句子默写(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⑴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⑵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⑶门衰祚薄,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经》中的耕种方式
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
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能获得好收成。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B.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C.犁耕的产生既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
D.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人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
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C.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
D.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
C.《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老而不朽”周有光
张森根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一位记者问他:“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可能会在30年之后,长不长?”他回答说:“30年不算长,中国有5000年历史。”一些朋友针对眼前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向他讨教时,他总是笑眯眯地说:“不要急,慢慢来,社会的发展像老太太扭秧歌那样,走三步退一步,你只看她退了一步,实际是她马上又会朝前走几步,不会原地踏步不动的。”因为他周有光比一般人看得远,所以他有定力,自然就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情绪。
周有光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得比3个35岁还长。他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所以他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他忘记了。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
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有的人主张“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但实际上,大话、空话、套话和“我主圣明”的话照说不误。
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他的“三分法”、 “双文化论”和科学的一元性,都是他心里要说的真话。
在学术争论上,他也决不当和事佬。他针对一位名声比他更大的学者的“河西河东轮流坐庄论”、 “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 “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和中国文化将主宰21世纪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和否定。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书法家王羲之就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有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髙的评价。
周有光主要是在90多岁后写这些文章,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有光认为中国社会一些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其实这是为将来的发展在蓄势,在做更好地准备。
B.周有光认为自己能够活这么大的年纪,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科学发达,二是上帝对他的眷顾。
C.周有光认为简化汉字的做法正确,这种做法从古代的甲骨文、书法家和书籍传抄中的字即可见出。
D.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人,却说了解自己的祖国比了解苏联和美国难,这正是周有光的谦虚之处。
E.文章着重从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文化大家的可贵品格。
【小题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传主的?试分条概括。(6分)
答:
【小题3】周有光在50岁时改行从事自己感到陌生的工作,但最终成为有名的文字学家,晚年又写成多部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请简述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6分)
答:
【小题4】周有光求“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选择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4.材料作文(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不然要糊了。”“唉,怎么放这么多油,油放多了不好!”
“请你住口!”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想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语言表达(共2题)

6.
按照不同的的要求,把下面两句话组成不同的句子。(5分)
艺术家须有革命的世界观。
艺术家须有精湛的技术。
⑴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答:
⑵婉转地强调技术的重要。
答: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6分)
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年人均消费支出1万元左右,其中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中学生拥有iPad,12%的中学生拥有MP3,6.6%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642元。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或是一位数码产品销售商,你会从上述材料中各自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并分别得到怎样的启发?
⑴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结论:   
启发:     
⑵数码产品销售商的角度:
结论:
启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