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24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4/20

1.选择题(共1题)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欣赏这种艺术的探源活动,受到欣赏对象的一定规范和制约,必须循着形象固有的逻辑途径行进,又不是亦步亦趋,只从形象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它带着被形象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和思索,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主动发现一些东西,是一些隐藏在形象深处,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这就是欣赏的“再创造”作用。通常所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只有通过这种再创造才得以发现。
(吴战垒《文艺欣赏漫谈》)
 
 ①




A.
因为
所以
并且
即便
就是
B.
虽然

相反
甚至

C.
虽然

并且
因为
所以
D.
因为
所以
相反
即便

 
A. A    B. B    C. C    D. D

2.诗歌鉴赏(共2题)

2.
鹧鸪天
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这里词人说自己作诗非常多,有如翰林李白。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雪照”表明季候;“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寒手冻,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承笛怨声声到梅花几度,江南的梅花开落数番,可叹人在天涯,双鬓已斑,词人自悲仕金太迟。
C.上片写离别滋味,追忆别时,恍如昨日,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情真意挚,感情进一步深化。
D.全词以流转自然的音节,迂回曲折的笔势,传达出微妙而细致的内心活动,把无力排遣的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题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平嵩阁右嵩亭作
文彦博
不较平嵩与右嵩,大都亭阁画穹崇。
太行太室当前后,俱是家山入望中。
【注】①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山西人。②平嵩阁、右嵩亭,均为嵩山上的建筑物。③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太室:嵩山。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阁”与“右嵩亭”做什么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近苍穹的亭阁。
B.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在这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为之开阔;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浑然一体,可谓壮丽。
C.诗人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传达出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豪迈气概的哲理韵味。
D.此诗想象丰富,“画”字使亭阁与苍穹融为一体,“俱是家山入望中”则是“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具体写照。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学科网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认罪。D.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学科网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小题4】(小题4)(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  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小题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5.语言表达(共1题)

6.
小说的第五十五章“暴风”,重在刻画发生于亚茅斯海滨的船难。这一节是小说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渔民海姆为了救人而遇难的惊险片断,请你简要概括一下海姆救人遇难的过程(100字左右)。

6.命题作文(共1题)

7.
请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
(2)将记叙与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