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三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10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保证:作为企业的一员,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一定同心协力,鼎力相助,决不袖手旁观。
B.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对法西斯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C.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无旁骛谋发展,当属为政之德。
D.近年,“驴友”数量逐年上升,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由此组成的民间驴友团体,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和器材,无力提供专业安全保障,这样的组织出去探险我们称之为“自杀行为”。
2.
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⑤C.⑤②③④①D.②⑤③①④
3.
选择下面正确的一项()
A.元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子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B.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生,女主角叫正旦,元杂剧的四套曲子一般由一个演员主唱。
C.《雷雨》是曹禺创作的现代歌剧,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
D.《哈姆莱特》又叫《王子复仇记》,讲述了一个恋母弑父的悲剧故事。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现英雄寂寞,壮志难酬,悲愤无奈的句子是  ,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长江赤壁段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3)《雨霖铃》中表现词人想象分别之后旅途中夜晚醒来孤寂凄凉的句子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小题1】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小题2】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现代文阅读
“敬”的当代价值
①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②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③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④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⑤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文明的基础上。小农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D.“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小题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C.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

5.语言表达(共1题)

7.
看下面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写一篇议论文;④文体特征鲜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