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高三第二次自主命题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1013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3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时间2015年12月5日,火箭客场挑战小牛。最精彩的一次进攻,出现在第二节最后15秒,哈登一对一单挑哈里斯,最终哈登一个转身动作将哈里斯晃倒坐在了地上,虽最终没有投进,但哈登精彩的表现,让全场球迷________。
②中央巡视组新一轮巡视督查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在巡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时,面对暴露出来的账目不清,人员随意任免,监督制度缺乏的现象,巡视人员________,责令相关部门立刻整改,绝不能再出现这些现象。
③面对一场真实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碰瓷事件,木讷的赵师傅对碰瓷者的辩解和争执是多么的无力,幸有交警的行驶记录仪,当场揭露了碰瓷者的真面目,这使得围观者________。
A.拍手叫绝  拍案而起  拍手称快
B.拍手称快  拍案而起  拍案叫绝
C.拍案而起  拍案叫绝  拍手称快
D.拍手称快  拍案叫绝  拍案而起
2.解方程:     
3.解方程: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小题2】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
【小题3】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4】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著名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做过一项实验,他匿名发表了两部小说以测试声誉的魔力。在这两部小说中他故意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便读者不会把他的名字(即声誉)与那作品联系起来。经此试验,他发现,在艺术界中声誉的威力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不可能立刻诱导读者阅读我写的小说,除非我给出它时标上我的名字。”可以看出,声誉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即一种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所谓流传千古的声誉便只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集体幻象。它其实是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特定现象。声誉现象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并具有其历史性和文化特殊性。在声誉的建立中,艺术家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现代艺术界体制建立之初,他们凭借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作品,并赢得了公众对他及其作品更多的关注。
然而,如果把声誉现象放置在艺术界框架中加以讨论,那么,声誉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艺术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格拉迪斯·恩格尔·兰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英美蚀刻画家为分析对象,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确立、维系、甚至失去的。他指出,不仅声誉的确立是诸如艺术机构、专家协会等彼此合作的产物,而且声誉的维系也依赖于各种外在于艺术家的力量。艺术家的声誉是否持久,甚至在其去世之后依然能得到流传,这依赖于一系列的对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这样后世之人才能方便地辨识出其作品。
与声誉相比,“信仰”似乎是艺术界中一个更为玄妙的存在。它更为抽象,更受到人群的信任。然而,所谓信仰又与声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信仰总是以各种形式的声誉来实现它最初的资本积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声誉总是有效地进入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且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尤其在为信仰构建一种非反思性集体凝聚力方面,声誉可谓功不可没。在《凡·高的影响》一文中,作者纳塔利·海涅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陈述,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声誉向信仰转化的那一过程。凡·高是如何成为一个圣者的?这要六个步骤才会发生:他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他的生活成为一则传奇,他的命运成为一出绯闻,他的绘画被拿出来销售和展览,他所曾踏足的地方成为遗迹,而他所触摸过的物品皆为纪念物。
从这个角度看来,文学场或是艺术场存在着一处独特的机制,即信仰。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品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将艺术品视为“艺术品”的眼光,都是基于我们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艺术场中所有的一切几乎都与“信仰”有关,这既包括了我们对艺术品以及审美经验的种种看法,对天才艺术家权威的毋庸置疑的信任,对艺术场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信仰;也包括了对艺术商人、艺术评论家等人有能力发现天才、鉴定艺术品价值的信任;包括了对艺术场中各种认可机构的信任等等。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艺术界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选自殷曼楟《论现代艺术体系下的声誉与信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够迅速地被读者阅读,受到了作家名字(即声誉)的影响,这一点在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实验中可以看出。
B.声誉现象是随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声誉现象的形成。
C.在声誉建立的过程中,艺术家凭借其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赢得了公众更多的关注,这成为了艺术家获得声誉的前提。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声誉的确立和维系,其实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作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仰与声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信仰需要不断积累各种形式的声誉才能形成。
B.与声誉相比,信仰更抽象,也具有一种更强的集体凝聚力,是一种更玄妙的存在。
C.声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而信仰不是,信仰只是艺术场的一处独特的机制。
D.声誉可以向信仰转化,可以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誉和信仰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密切相关,这体现了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不仅重视艺术家的作用,还更重视艺术家之外的各种因素。
B.艺术家拥有了声誉,再通过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可能让自己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甚至让自己触摸过的物品成为纪念物。
C.人们往往会更信任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人们也都会把这种信仰作为评判艺术品是否是艺术品,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信仰有关,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3.语言表达(共1题)

6.
下面是2010~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请根据图表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命题特点。要求:①答出三个特点;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50字。
2010~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
类别年份
 
篇名
 
体裁
 
作者
初中
高中
诗词
散文
2010
《劝学》《马说》《游山西村》
2
1
1
1
荀子、韩愈、陆游
2011
《论语》《蜀道难》《醉翁亭记》
2
1
1
2
孔子、李白、欧阳修
2012
《孟子·告子上》《师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2
1
2
孟子、韩愈、辛弃疾
2013
《观刈麦》《阿房宫赋》《赤壁赋》
1
2
1
2
白居易、杜牧、苏轼
2014
《离骚》《蜀道难》《春望》
1
2
3
0
屈原、李白、杜甫
2015
《离骚》《使至塞上》《念奴娇(大江东去)》
1
2
3
0
屈原、王维、苏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