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01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4

1.选择题(共9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B.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是创作者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C.有些“编剧”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裁缝”编剧满天飞,“抄袭之争”、“改词风波”纷争不断。
D.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只是在一念之差的事,但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要想将不后悔,不怨恨,就要在那一瞬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2.
下面句子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的生活幸福。(2)我们生活得幸福。(3)幸福来之不易。(4)幸福生活万年长。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3.
“过”作动词的句子是
A.他去过杭州三次B.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
C.过了雪山就到D.我从来没说过这种话
4.
句子主干找得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主干:日光强烈)
B.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眼前。(主干:总理浮现眼前)
C.船长本已经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谈话。(主干:船长耐烦谈话)
D.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主干:水和二氧化碳是原料)
5.
下面这个句子的主语是 
他在蒙大拿的时候,和他同住在一间小房子里的伙伴们时常遗失一些小小的贵重物品。
A.他B.他在蒙大拿的时候
C.和他同住在一间小房子里的伙伴们D.贵重物品
6.
对于下列各句中划“——”的成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2)大黄蜂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
(3)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4)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A.主语、补语、宾语、状语;B.状语、补语、宾语、状语;
C.状语、补语、宾语、主语;D.主语、补语、宾语、主语。
7.
不属于动词的语法特点是
A.能做谓语B.绝大多数能带宾语
C.一般能受“不”修饰D.能用“很”修饰
8.
下列各词中,可以兼为介词与连词的是
A.从B.而C.和D.或
9.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2.诗歌鉴赏(共2题)

10.
阅读下面一首新诗,完成两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929年1月

【小题1】诗歌描写的是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认真欣赏诗句,想一想,诗人笔下的野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题2】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所礼赞的。这种生存态度究竟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吗?
11.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小题1】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小题2】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之处。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勤奋
C.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
D.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之所为,郑必知B.使出师于东门
C.尔墓木拱矣D.夏后皋墓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负责卜筮的官员,把晋文公出殡时棺材里发出的像牛叫的声音解释为君命大事,说明晋国已有作战准备,这和蹇叔对战事的分析是一致的。
B.秦穆公攻打郑国是缘于杞子从郑国派人传递回来的一个消息。这个杞子,应该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那个“杞子”。
C.秦穆公就攻打郑国的事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说明穆公是信任蹇叔的。当他听完蹇叔的分析之后却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可见蹇叔的分析有违事理。
D.蹇叔不同意穆公偷袭郑国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不合适的。因为长途行军,士兵会劳累不堪,战斗力也会下降。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不可乎?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过也 是:这
B.朝济而夕设焉 版:防御工事
C.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D.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疆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属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④阙秦以利晋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回答。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高贵”的文字结缘
曹文轩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谁更有价值,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有先后次序,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确认用于打精神底子的书,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害。但确认这类书籍的雄心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却是应当肯定的。当一个善良、充满母爱的母亲为孩子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相同的,当一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看某些书时,我们当对这些书心存质疑——尽管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整体上我们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孩子的喜爱与厌烦。那些只会让他们厌烦的书,恐怕也不可靠。我们只需看到:当下,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也不要怪罪作者,需要检讨的,是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般的提醒。
有的书具有高贵的血统,有的书则不然。你得承认:中外历史上不少经典之作,比如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具有高贵血统。我这不是说:我们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只是说: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想提升境界,大概是很难的。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这样的作品、作家恐非一流。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其实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在读者的童年。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提及自己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必是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即将消逝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其作品能被当年的小读者在晚年时充满感激地回忆着。
(选自《人民日报》 )
【小题1】对“打精神底子的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打精神底子的书,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
B.打精神底子的书,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C.打精神底子的书,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它们是指每个善良、充满母爱的母亲为孩子选择的孩子愿看的那些书。
D.对打精神底子的书,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这类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害。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益的书分为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与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这只是因为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有先后次序。
B.我们应质疑那些母亲不愿意让自己小孩去看的书;虽然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但一个母亲的直觉整体上是可信的。
C.没有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这一本末倒置,是绝无益处的。
D.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这一倒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学者、批评家的无能和失职。
B.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只有与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结下情缘,才可能提升境界。
C.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上乘的,那么这部作品及作者应是属于读者一生的。
D.在弥留之际,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仍能呈现在这个人即将消逝的记忆里,它的作者一定是欣慰的。

5.命题作文(共1题)

15.
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于8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