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多起因校园贷引发的悲剧,正是由于学生群体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金融机构和学校又缺乏科学的引导所造成的原因。 |
B.在全球化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能不能勇于向其他文明介绍自己文明独特的地方,是推动相互理解和融合的重要一环。 |
C.“诗词大会”的风行,证明了包括中华古诗词在内的经典,不仅生活在古籍中,而且一直受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涵养。 |
D.有一种迷茫,就是想要的太多,肯做的却又太少;向往远方,却又总是担心自己的选择错误而踟蹰不前。 |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种柔情 ① 被真善美所激发, ② 有不可阻挡的力量。难以想象,③ 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后,柔弱的文人朱自清在那小平屋中拍案而起,一口气写下那急雨战鼓式的长诗《血歌》和《给死者》的心情, ④ 难猜测,他在茕茕灯火下,运用理智利刃,剖析国情时的那种焦虑。但 ⑤ 肯定,这时的朱自清成熟了,成熟 ⑥ 白马湖爱的救赎,成熟于小平屋情的慰护。
一种柔情 ① 被真善美所激发, ② 有不可阻挡的力量。难以想象,③ 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后,柔弱的文人朱自清在那小平屋中拍案而起,一口气写下那急雨战鼓式的长诗《血歌》和《给死者》的心情, ④ 难猜测,他在茕茕灯火下,运用理智利刃,剖析国情时的那种焦虑。但 ⑤ 肯定,这时的朱自清成熟了,成熟 ⑥ 白马湖爱的救赎,成熟于小平屋情的慰护。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要 | 则 | / | 也 | 不难 | 在 |
B | 倘若 | / | 从 | / | 应该 | 于 |
C | 假如 | 则 | 在 | 不 | / | 于 |
D | 一旦 | 就 | 当 | 更 | 可以 | 于 |
A.A | B.B | C.C | D.D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
张 炎
【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①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②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②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词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墨兰比拟为具有人的特点,说墨兰“贞芳”,留下“许多清影”。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
清平乐
张 炎
【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①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②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②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前的“序”点出了所咏之物,表明这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借“不以色香自炫”暗示自己的清高。 |
B.词前的“序”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写出作词缘由,表达了自己对画家所南翁的赞美之情。 |
C.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形”与别处兰花不同,“神”则比西湖残月还冷。 |
D.“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写自己所见的所南翁画中的墨兰,同真实的墨兰大有不同。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第五琦,京兆长安人。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禄山已陷河间、信都等五郡,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遂收所陷之郡。令琦奏事,至蜀中,琦得谒见,奏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玄宗大喜,即日拜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寻拜殿中侍御史,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促办应卒,事无违阙。于是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
初,琦以国用未足,币重货轻,乃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行用之。及作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与乾元钱及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既而谷价腾贵,饿殣死亡,枕藉道路,又盗铸争起,中外皆以琦变法之弊,封奏日闻。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长史,既在道,有告琦受人黄金二百两者,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期光以为此是琦伏罪也,遽奏之,请除名,配流夷州,驰驿发遣,仍差纲领送至彼。
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入迁太子宾客。属吐蕃寇陷京师,代宗幸陕,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请琦为粮料使、兼御史大夫,充关内元帅副使。未几,改京兆尹。车驾克复,专判度支,兼诸道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使。又加京兆尹,改户部侍郎。前后领财赋十余年。鱼朝恩伏诛,琦坐与款狎,出为处州刺史,历饶、湖二州。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
(2)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
第五琦,京兆长安人。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禄山已陷河间、信都等五郡,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遂收所陷之郡。令琦奏事,至蜀中,琦得谒见,奏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玄宗大喜,即日拜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寻拜殿中侍御史,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促办应卒,事无违阙。于是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
初,琦以国用未足,币重货轻,乃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行用之。及作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与乾元钱及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既而谷价腾贵,饿殣死亡,枕藉道路,又盗铸争起,中外皆以琦变法之弊,封奏日闻。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长史,既在道,有告琦受人黄金二百两者,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期光以为此是琦伏罪也,遽奏之,请除名,配流夷州,驰驿发遣,仍差纲领送至彼。
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入迁太子宾客。属吐蕃寇陷京师,代宗幸陕,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请琦为粮料使、兼御史大夫,充关内元帅副使。未几,改京兆尹。车驾克复,专判度支,兼诸道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使。又加京兆尹,改户部侍郎。前后领财赋十余年。鱼朝恩伏诛,琦坐与款狎,出为处州刺史,历饶、湖二州。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 |
B.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 |
C.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 |
D.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 |
A.“录事参军”是官职名,其中的“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参谋,其职责是参谋军务。 |
B.“乾元重宝”是唐肃宗乾元年间由官方铸造发行的一种铜质货币,因其兑换率很高,故称“重宝”。 |
C.“配流”是我国古代把罪犯发配、流放到远地的一种程度很重的刑罚,早在唐代时就产生了。 |
D.“车驾”本义为马驾的车,后又指帝王的车,因而又把它作为帝王的代称。 |
A.第五琦很有为官才能,深得上级的信任和重视。他曾帮助太守贺兰进明收复失地,被唐玄宗授以重任。 |
B.第五琦对于各种交办和应急的事都处理得很好。他创立的盐法既没让老百姓增加赋税,也让皇上用度富足。 |
C.第五琦因为改革货币而遭受攻击。有人把饿死人的责任全推给他,因而他被贬官除名,发配夷州。 |
D.第五琦管理财赋的能力出众。他管理财赋十多年,曾被郭子仪任为粮料使,又曾被皇上任为户部侍郎。 |
(1)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
(2)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5.
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相应信息
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有“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一项,略读教材里有“有注释之诗歌选本”一项。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又有“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一项,关于略读教材也有“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的话。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有特殊选本,有一般的选本 。按着特殊的作派选的是前者,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是后者。中学生不用说该读后者。《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传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无论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虽然以明白易解为主,并限定诗篇的数目,规模不免狭窄些,却因此成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选自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小题1】“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请概括朱自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2】文中《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有“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一项,略读教材里有“有注释之诗歌选本”一项。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又有“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一项,关于略读教材也有“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的话。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有特殊选本,有一般的选本 。按着特殊的作派选的是前者,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是后者。中学生不用说该读后者。《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传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无论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虽然以明白易解为主,并限定诗篇的数目,规模不免狭窄些,却因此成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选自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小题1】“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请概括朱自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2】文中《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张 涛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张 涛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
B.“天人合一”观点的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整体。 |
C.“天人合一”的观点被比肩而立、相伴而行儒、释、道三家青睐,因而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
D.“天人合一”观点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有阐述,尤其《周易》中的相关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
A.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要数《周易》,《周易》不仅被儒家和道家奉为首位,而且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 |
B.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核心虽然是针对人际交往的,但也是针对大自然的,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天人合一”。 |
C.道教也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属同一元气,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
D.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体现了一种生态世界观,它与“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
A.儒、道、佛三家一致认同“天人合一”这种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
B.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虽然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都对“天人合一”理念很感兴趣。 |
C.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各有其代表人物。儒家有孔子和孟子,道家有老子和庄子,佛教则有众多高僧大德。 |
D.儒、道、佛三家对“天人合一”的表述虽有较大差异,但这三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却始终是这种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草 医
刘群华
在草医的眼里,一株草是一味药,一坡的草是一坡的药。
草医在杏林中的地位很低,但常有一味单方气死良医的轶事。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长着什么药了如指掌,比如屋顶上的石苇,溪边的旱莲草,路边的车前草,田埂上的半边莲,等等;跟人说起来像在说菜园子里的萝卜白菜,什么时候出苗,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采摘最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甚至夜里碰到急诊的病人,提灯出门,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就把所需的鲜药摸回来了。
在我们村里,也有个草医,是一个孤寡老头子。他嗜酒,一日三餐总斟杯小酒。他的祖父是一个杏林名家,传到他手上仅剩几口草药了。他似乎善治妇科慢性病,嚼一大口黏稠的绿汁碎叶,敷在女人的小腹上,马上暖暖的,缓缓地温熨着直达病所。
他不讲究报酬,求诊者知其好酒,就都带壶酒去。大伙找他不难,下雨天多在屋里睡,倘若天晴,他则躺在那张烂竹椅上,背着阳光晒了左边晒右边。求诊的人喊他一句,他的眼睛倏地睁开了,瞟着桌子上的酒,不急也不慌,说:“拿么子酒哩!来就是了。”然后又说:“既然拿来了,就喝两口。”于是起身握盏,撬开酒瓶盖,提起就喝。偶尔不小心倒在桌面上,就忙俯身低头贴面吸着喝,边喝边叫:“好酒!好酒!太可惜了啊!”
他的那几口草药治好了不少人,也赚了不少好酒。在他陈旧破烂的柜子上,横七竖八放了若干个酒瓶子。我有次去他家,他在旁防贼一样盯着我,说:“别乱翻,这是我治好的医案。”我顺手拿出一个瓶子,他想都没想,随口道:“某某,女,某年某月某日入诊,发病三年,经前痛胀,经血黑而有块,夜口干舌燥,时有尿赤……”
我惊得目瞪口呆。这时的我在镇上的一条街上行医,常有患者提起他,便对他的草药有所耳闻。这次拜访,第一次见识他特殊的医案,足可觑其治病的认真与用心。我虚心地说:“要收徒弟吗?”
他看着我哈哈大笑。许久,他大手终于一挥,像放下一百斤重的担子,说:“带到土里也可惜,姑且就教给你吧。”
我们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进山的。我跟在他身后,他边走边说:“当阳坡地祛风多,利水草药去水沟。”他还说了很多,简单的顺口溜一串串,把草药的习性精准地概括描绘了出来。
那一次我们攀爬了七八座高峰。他休息时,不时从衣兜里摸出一瓶酒,然后咕噜咕噜吞几口。走到一棵古老遒劲的大树下,他指着树上寄生的一种盘曲如花的藤,说:“这药止血。”我爬上去摘下一蔸,藤身细而黑褐,叶当面有绒毛,背面呈红斑,肉粗,一嚼,一嘴的生涩,汁水绿稠稠的。我问:“它没有根啊?”他笑了笑说:“这是一种鸟吃了籽,屙在树上生的。寄生于此树的粗干,沐日月星辰,饮晓风夜露,有点仙风道骨的意思了。”
哦,原来药也修行啊,难怪如此慈眉善目,普度众生。
我和他行走于浅沟深壑,觉得土地馈赠给人的草药太丰富了,而中药房里的四百味显然太少了,那抽屉里的草木金石之药,只是这未知的或未纳入的草药中的一小部分。
以后的日子,我一有空就去找他。有一次,他躺在那张烂椅子上说:“草医不值价,用鲜草鲜叶治病,在乡村容易找,也不好收钱。草医忙,忙的是人情世故,是邻里之间的携扶。”然后他难过地长叹:“可惜,草医的经验没人学,快失传了。”他指着土坪边培育的一株草药,说:“牛苦胆,治肿瘤,散结活瘀,清火败毒,现在山上极其稀少了,很难找到。”
他担心草医消失的时候,一些珍贵的草药也随之消失。他的忐忑和恐慌,犹如那株牛苦胆一样苦恼。
在天地人这个整体中,阴阳调和、和谐相处,早已于药典里相传,而人是否已参悟透彻,我就不知道了。
故乡的草医,是一味平凡的草药,在田野山冈捣鼓着七经八脉的仁爱,也感触了五色五味的生命。
(选自201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文中草医的形象有什么主要特点?试根据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说“故乡的草医,是一味平凡的草药”,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
草 医
刘群华
在草医的眼里,一株草是一味药,一坡的草是一坡的药。
草医在杏林中的地位很低,但常有一味单方气死良医的轶事。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长着什么药了如指掌,比如屋顶上的石苇,溪边的旱莲草,路边的车前草,田埂上的半边莲,等等;跟人说起来像在说菜园子里的萝卜白菜,什么时候出苗,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采摘最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甚至夜里碰到急诊的病人,提灯出门,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就把所需的鲜药摸回来了。
在我们村里,也有个草医,是一个孤寡老头子。他嗜酒,一日三餐总斟杯小酒。他的祖父是一个杏林名家,传到他手上仅剩几口草药了。他似乎善治妇科慢性病,嚼一大口黏稠的绿汁碎叶,敷在女人的小腹上,马上暖暖的,缓缓地温熨着直达病所。
他不讲究报酬,求诊者知其好酒,就都带壶酒去。大伙找他不难,下雨天多在屋里睡,倘若天晴,他则躺在那张烂竹椅上,背着阳光晒了左边晒右边。求诊的人喊他一句,他的眼睛倏地睁开了,瞟着桌子上的酒,不急也不慌,说:“拿么子酒哩!来就是了。”然后又说:“既然拿来了,就喝两口。”于是起身握盏,撬开酒瓶盖,提起就喝。偶尔不小心倒在桌面上,就忙俯身低头贴面吸着喝,边喝边叫:“好酒!好酒!太可惜了啊!”
他的那几口草药治好了不少人,也赚了不少好酒。在他陈旧破烂的柜子上,横七竖八放了若干个酒瓶子。我有次去他家,他在旁防贼一样盯着我,说:“别乱翻,这是我治好的医案。”我顺手拿出一个瓶子,他想都没想,随口道:“某某,女,某年某月某日入诊,发病三年,经前痛胀,经血黑而有块,夜口干舌燥,时有尿赤……”
我惊得目瞪口呆。这时的我在镇上的一条街上行医,常有患者提起他,便对他的草药有所耳闻。这次拜访,第一次见识他特殊的医案,足可觑其治病的认真与用心。我虚心地说:“要收徒弟吗?”
他看着我哈哈大笑。许久,他大手终于一挥,像放下一百斤重的担子,说:“带到土里也可惜,姑且就教给你吧。”
我们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进山的。我跟在他身后,他边走边说:“当阳坡地祛风多,利水草药去水沟。”他还说了很多,简单的顺口溜一串串,把草药的习性精准地概括描绘了出来。
那一次我们攀爬了七八座高峰。他休息时,不时从衣兜里摸出一瓶酒,然后咕噜咕噜吞几口。走到一棵古老遒劲的大树下,他指着树上寄生的一种盘曲如花的藤,说:“这药止血。”我爬上去摘下一蔸,藤身细而黑褐,叶当面有绒毛,背面呈红斑,肉粗,一嚼,一嘴的生涩,汁水绿稠稠的。我问:“它没有根啊?”他笑了笑说:“这是一种鸟吃了籽,屙在树上生的。寄生于此树的粗干,沐日月星辰,饮晓风夜露,有点仙风道骨的意思了。”
哦,原来药也修行啊,难怪如此慈眉善目,普度众生。
我和他行走于浅沟深壑,觉得土地馈赠给人的草药太丰富了,而中药房里的四百味显然太少了,那抽屉里的草木金石之药,只是这未知的或未纳入的草药中的一小部分。
以后的日子,我一有空就去找他。有一次,他躺在那张烂椅子上说:“草医不值价,用鲜草鲜叶治病,在乡村容易找,也不好收钱。草医忙,忙的是人情世故,是邻里之间的携扶。”然后他难过地长叹:“可惜,草医的经验没人学,快失传了。”他指着土坪边培育的一株草药,说:“牛苦胆,治肿瘤,散结活瘀,清火败毒,现在山上极其稀少了,很难找到。”
他担心草医消失的时候,一些珍贵的草药也随之消失。他的忐忑和恐慌,犹如那株牛苦胆一样苦恼。
在天地人这个整体中,阴阳调和、和谐相处,早已于药典里相传,而人是否已参悟透彻,我就不知道了。
故乡的草医,是一味平凡的草药,在田野山冈捣鼓着七经八脉的仁爱,也感触了五色五味的生命。
(选自201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用一句话点出了草医和草药的关系,意在说明草药价钱不贵,容易寻找,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草药草医。 |
B.文中的“杏林”本是中医学界的代称,草医在杏林中虽然地位最低,但草医常用一味草药去气死那些所谓的良医。 |
C.文章用牛苦胆比喻草医对一些珍贵草药可能会随草医的消失而消失的“忐忑和恐慌”,意在说明这些珍贵草药难于寻找。 |
D.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这样的思想:对于天地人阴阳调和、和平相处的道理,人们应该努力参悟,力求达到透彻。 |
【小题3】文章结尾处说“故乡的草医,是一味平凡的草药”,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
5.材料作文-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意思是要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去做;
俗语又说:“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这两则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得套作。
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意思是要经过反复思考,然后去做;
俗语又说:“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这两则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得套作。
6.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