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育梁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09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7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两栖(qī) 农谚(yàn)   孕育(yùn)
B.褶皱(zhě)    沼泽(zhǎo)   雾霭(ǎi)    凋零(diāo)
C.狩猎(shòu)   缄默(jiān)   灯蕊(ruǐ)   咀嚼(jiáo)
D.追溯(sù) 腐蚀(shí)    龟裂(jūn)   干酪(lào)
2.
下列语句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处呈现出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裁途的寒冬。
B.两块陆地在那里聚和并缓慢地褶皱变型。
C.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燕迁徒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
D.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从小青梅竹马,发誓即使海枯石烂也不分开。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地飞过。
C.这匹用树根雕成的骏马昂首奋蹄,长鬃飘拂,真是栩栩如生,天衣无缝。
D.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登山队员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很困难。
B.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C.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死难者中的幸存者。
D.两岸的豆苗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作者担任山西巡抚十八年,年年出巡。此诗即作于作者视察太行山时。
【小题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
B.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
C.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细)
D.各复延至其家(延:顺延,依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及郡下,诣太守   及鲁肃过寻阳
【小题3】下列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即“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D.文章描绘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注)蹇蹶:磕磕绊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敏正称   称:著称
B.以与百姓   与:赐予、给
C.为臣逞志于君前者   逞志:满足心愿
D.乃诣公车   诣:到……去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
(2)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小题3】文中写到“帝奇弼公直”,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古弼的“公直”体现在哪些具体的事件上?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民俗中最亮的灯盏
查一路
①民俗中最亮的灯盏,是乡村的春节。白发的双亲定时擦亮这盏灯,漂泊的游子,千里万里地回望,从寒意中能感知一抹温暖,于是,在繁忙中盘算着日期,在怀旧的氛围中,与朋友谈论着童年乡村的春节。
②记忆里,这一天总会在父母的交谈中早早醒来。在苦涩和坚韧中又将度过一年,父母们预谋着在这样的日子里,让新年与旧年碰撞出快乐的火花。预谋的幸福从一点点的准备开始。
③先得叫上裁缝为全家每人做一套新衣。瘸着一条腿的乡村裁缝在这个时候成为家家追捧的明星。道路虽不平坦,可是他们矜持地提着尺子,快乐地吹着口哨。大人们为了孩子争先恐后将“机头”抢到家,孩子们争着往他碗里夹肉,为的是让自己的新衣先做,或者在新衣显眼的地方多缝个口袋。那时,乡村的裁缝一般都能娶到最美的妻子,因为新衣上多加一个小小的点缀,就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④炸丸子炒果子切米糖这样的事,母亲们愿意在孩子睡熟后进行。可是厨房的门关不住香气,偷偷地起床,眼前的景象新鲜、刺激。丸子在油锅中空翻、潜泳,瓜子们在锅铲下争吵得很凶,胖胖的蚕豆露出牙齿憨厚一笑。母亲们手中的铲子或勺子轻快又谨慎,稍有迟疑,这些小家伙们会焦头烂额,不复可爱。
⑤雪白的冻米被糖召集起来,团结到一起,然后在母亲们的刀下翻飞如雪片。
⑥制作豆腐的过程像一场祭祀。因为豆腐的好坏预兆来年的吉凶,乡村的人们易碎的梦想,希望能坚实地植根于生活的某个细节,且真实可感。掐算好黄道吉日,孩子要用草纸擦嘴忌口。锅中被加热的豆浆如雪浪翻滚,“点卤”是接下来最重要的工序。过与不及,都会让入缸的豆腐脑儿稀如寡水,恰到好处的点卤能让豆腐脑儿插住筷子。父亲是个读书人,“点墨”还行,“点卤”却很糟糕,每次他像拿毛笔一样拿住筷子准备投入缸中时,全家人的心收紧如拳头。当筷子要插到豆腐脑的瞬间,我奶奶小脚摇晃,几乎站立不稳。
⑦零星的鞭炮,挥舞的灯笼,大红大绿的新衣,还有像气球一样飘浮的心……
⑧美好的事物离当下的生活越走越远。这正如我们的青春,一页页被翻过去。只在春节这个时候,所有沉淀在昔日的记忆和对新年的向往,一起来到心间,让我们在等待中充满憧憬。
【小题1】文题“民俗中最亮的灯盏”究竟指的是什么?
【小题2】细读全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家乡人民过春节的哪些民俗?
【小题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文章最后说:“美好的事物,离当下的生活越走越远。”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放鞭炮是我国人民过春节的一种传统习俗,爆竹声中充满着浓郁的年味。可当我们遭遇十面“霾”伏时,鞭炮声便引来了人们的争议,在蓝天和灰色之间,我们是“禁”还是“放”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豆腐
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几乎处处有之。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④豆腐不仅是广受欢迎的营养食品,而且是精神美味。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形”与“味”,达到了“意”的境界。
⑤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周易》言,“大亨(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德”。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盛赞其为“素醍醐”。意思是常吃豆腐便如高僧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他常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已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这也就无怪乎,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
⑥如今简简单单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和追求。“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小题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豆腐的?
【小题2】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材料一: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在古代,书信还有多种别称。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① 。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② 。《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③ 代称书信。另外,以④ 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1)根据内容提示,请在横线处填写二字词语,符合语境。
材料二:没有文字时就有“书信”,用的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手札、信函等。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到了长城卒与家里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的字句。“作书”,即写信;“报书”,即回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改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书信离我们越来越远。《见字如面》是国内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碰触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轻装和社会风貌,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3)一位讲者,轻轻打开一封书信;一只话筒,① 。笔纸间或惠风和畅,或② ,其实承载的是那些散佚趣闻与不同时代的人情百态。总有一封书信,能引领我们重看家国历史,③ ;总有一封书信,④ ,感受世道人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