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云南省宣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833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加点字的读音也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脖 gěng、整chì、好莱wù、正dàng防卫
B.xiàng道、jí首、guàn名权、暴虎píng河
C.cūn裂、dǎng案、pǎi击炮、jǐ角之势
D.wén身、吾chái、liào望哨、计日chéng功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3.下列与动物细胞培养有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4.

下列有关学习地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王士祯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  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小题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 “碎”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答: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小题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小题3】(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D.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4.材料作文(共1题)

7.
作文(60分)
1988年1月,当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之时,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提问者大惑不解:“在幼儿园学到什么?”科学家深情地回忆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想,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这些。”
请根据以上材料,吃透其内涵,选准角度,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5.语言表达(共2题)

8.
依据下面三个短语展开合理的联想,描绘一幅情景,以“喝彩声”为重点,写一段不少于70字的语段。要求描写具体生动,必须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运动场上    运动员    喝彩声
 
 
 
 
 
 
 
 
 
 
 
 
 
 
 
 
 
 
 
 
 
 
 
 
 
 
 
 
 
 
 
 
 
 
 
 
 
 
 
 
 
 
 
 
 
 
 
 
 
 
 
 
 
 
 
 
 
 
 
 
 
 
 
 
 
 
 
 
 
70
 
 
 
 
 
 
 
 
 
 
 
 
 
 
 
 
 
 
 
 
 
 
 
 
 
 
 
 
 
 
 
9.
从以下16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填入相应的划线部分,答案不得重复并依次写出序号。(5分,实行倒扣分制,每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⑴夜郎自大   ⑵妄自尊大   ⑶坚忍   ⑷以致   ⑸以至  ⑹制高点 ⑺即使 ⑻居然  ⑼竟然  ⑽虽然  ⑾至高点  ⑿清规戒律 ⒀金科玉律  ⒁坚韧  ⒂大肆    ⒃大事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不是胸无点墨却    的所谓批评家。实干家往往具有  刻苦的进取心,  废寝忘食、兀兀穷年的奋斗精神,他们的努力   失败了,也会给人启示,教人避弯就直。而所谓的批评家,他们   认为自己站在真理的 上,自己的观点就是 ,对他人有生杀予夺的支配权,  散布其自以为是的观点,其霸道和无知令人憎恶。
答:依次是     (填序号,否则不给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